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台戏又称“地台子”、“故事戏”等,是流传于山西省临猗县吉家营村的一种家族祭祀仪式剧,它植根于民间,与祖先信仰、宗教祭祀紧密结合,且依附于元宵社火、祖先崇拜等民俗活动,以福佑子孙、驱凶纳吉为目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宗教祭祀色彩。地台戏不设舞台,演出时划地围场,开演前伴有一系列象征性祭祀仪式,人物装扮世袭制,乐队伴奏只以锣鼓、铙钹击节,不配丝弦;演员以唱为主,支曲反复,道白仅出现在打报军情、传令武将等场合,而且十分简单,甚至有些剧目通篇无白;唱词以七言诗赞体形式出现,偶有添加一至两字凑句现象,基本唱段分为上下栏,各四句;演唱形式又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通篇相类;剧目多为历史征战题材,场面火爆,打斗激烈,无女性参与;流传地域仅限于吉家营村,属于家族性祭祀演剧,并且是全部以武戏入剧的特例。开展地台戏的发掘、研究,不仅丰富了祭祀仪式剧的种类,而且也能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知仪式剧的各种特质。序言中,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一章分别介绍了古河东地区、临猗县、吉家营村的区域概况、社会人文和宗教信仰,在吉家营村的建村过程中指出明代的户籍制度、兵役制度、屯田制度对当地民俗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以及与地台戏产生、形成的重要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地台戏的起源、发生、发展、演变过程,重点分析影响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总结明代军屯制度对地台戏产生的先决因素,以及本地区迎神赛社、民间歌舞和各种仪式演剧形态对地台戏的最终成型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介绍地台戏的演出形态,主要以2012年元宵节期间,山西大学、非遗保护中心、临猗县文化馆联合考察过程作为研究基础,全面展现地台戏存在的民俗环境,真实记录地台戏从组织筹备到排练演出的整个过程,系统总结家族祭祀演剧所保留的原始艺术形态,力求还原地台戏的真实面貌,从而揭示出祭祀仪式与戏剧表演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的关系。地台戏现存剧目34出,大部分是反映历代征战兴废的题材,以隋唐五代故事居多,还有少数先秦戏、三国戏、封神戏、水浒戏、神魔戏等。抄本以麻线装钉,单页双折,用蓝色、黄色、格子粗麻布包装,封面无字,唱词均在纸张背面书写。第四章从地台戏剧本内容入手,结合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对抄本的外观形制、剧情梗概、故事本源、人物形象、创编手段、剧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证与研究,揭示其中所反映的民众思想、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第五章将地台戏放置于黄河流域仪式戏剧的大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仪式戏剧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传统农耕文明影响下的仪式戏剧在演出目的、演出过程、艺术形态等方面所具有的类同性,并且从剧目名称、情节内容、抄本唱词、音乐唱腔、脚色行当、乐器伴奏等方面将地台戏与当地流行的大剧种——蒲剧、秦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历史传承关系,总结成熟戏剧形态对地台戏形成所起的作用。最后在全文基础上,深入探讨它作为一种民间家族祭祀仪式戏剧所具有的形态功能,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为仪式剧研究增添新的实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