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指导下,以现有钻井资料、测井资料为集约条件,在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地震地层学研究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开展了研究区内主要目的层的沉积相研究和沉积体系研究,对已有钻井的岩心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化验工作,开展了主要目的层系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层的分类评价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的研究工作。论文将下白垩统主要勘探目的层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和14个体系域。巴音戈壁组划分为2个层序,苏红图组划分为3个层序,银根组划分为1个层序。研究认为,本区地层格架有以下特点:多种层序界面类型、地层格架的样式受凹陷内一级断层和构造运动的控制、毛敦次凸的形成及演化将单断箕状凹陷复杂化,形成不对称地堑、火成岩的发育影响了箕状凹陷的碎屑岩充填模式。本区层序地层充填模式有4种:虎勒-额很次凹陡坡带断坡模式、单断箕状湖盆缓坡带斜坡模式、类双断地堑型断槽充填模式、中央毛敦次凸模式。论文通过对相标志的研究,划分了5种沉积相类型:冲积扇相、河流相、水下扇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在对重点层系平面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本区主要发育两种沉积模式:单断箕状湖盆沉积模式和双断地堑型湖盆沉积模式。研究认为,本区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总体表现为低成份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岩屑含量、高填隙物含量、多填隙组份、多胶结类型等特征,具有近物源、堆积速度快、岩性多变的成因特点。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为: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期、中成岩阶段A2期和中成岩阶段B期。本区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属于特低孔渗储层。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层位、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碎屑组份、结构及物源区母岩性质、沉积相带、成岩作用、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压力分布等。综合研究认为,查干凹陷较为现实的储层在纵向上主要发育在巴音戈壁组的扇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等沉积相内砂体沉积、苏一段和苏二段滨浅湖相滩砂沉积。在各勘探目的层层序地层内,主要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中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发育带,同时也主要位于主要层序界面(不整合)上下。在平面展布上,凹陷边部分布相对较多,特别是控凹断层--图拉格格断层下降盘和虎勒断层下降盘水下扇砂体、凹陷内部的长物源砂体,这些砂体一般具有面积较大、厚度可观的规模和特点,是下步勘探的较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