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变迁是经济增长与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现实中的经济增长、经济调整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对产业变迁可以从技术、制度、企业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已有的文献多从技术创新的维度进行分析。本文着重从制度的角度开展对产业变迁的研究。宏观视角下的产业变迁历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农业产业的缓慢演化阶段。二是产业的重大变迁下的工业化阶段。该阶段以制造业为核心,劳动力大批地从农业转向工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创造出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和高度的现代物质文化文明。三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产业迅速变迁阶段。该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的飞速发展与变革为特点,信息产业快速兴起,服务产业迅速发展。在每一阶段,产业变迁既包括单个产业形成、成长、成熟与产业衰退的过程,又包含整个产业系统内产业衍生、替代与产业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
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变迁的方向与变迁模式,产业变迁的内在性要求与趋势特征,认知产业变迁所具有的自发性与可控制性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变迁的速度加快,产业变迁呈现出向高度分化、融合化、非物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的新特点。产业变迁的目标是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而产业竞争力形成需要一定的制度维度。产业的衍生、成长、替代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产业成长速度与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高度正相关。产业变迁的动力来自产业系统内各产业之间的利益竞争与合作协同,那些能适应外部环境的产业迅速发展,比重增加,前向、后向、横向关联的产业随之壮大;而那些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产业,则在市场竞争中被削弱,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淘汰。依据推动产业变迁的主体与速度不同,产业变迁的模式可以分为强制性产业变迁与诱致性产业变迁两种。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变迁方式。现实中的产业变迁方式呈现出了丰富多样性的特点,是渐进性、演化式与突变性、革命式的统一。相对比较典型的产业变迁模式主要有: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诱致性产业变迁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从发展轻纺工业起步,然后资本与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动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强制性产业变迁模式,其特点是运用国家力量,采取计划手段,动员全社会资源,首先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建立工业的基础,再带动轻纺及其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德、日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的产业变迁模式,其模式既强调政府的指导功能,又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本文认为制度是产业变迁的内生因素,诸如产权安排、企业组织、市场与政府等制度安排决定了产业变迁的方式、速度与效率;同样,它又是产业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产业变迁需要制度的不断创新,制度对产业变迁具有重要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实施产业变迁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统一。这是因为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组织与个人是实施制度创新的主体,产业变迁中的制度需求有着预期性、渐进性、差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影响产业变迁的制度需求的因素较多。自发演进与自觉设计的制度供给是一种互为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产业变迁与制度变迁二者都具有路径依赖性,突破路径依赖需要创新,需要引入政府的力量,改变路径依赖方式。
在认真分析产业变迁内在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产业变迁的状况与特点,比较、分析、借鉴不同产业变迁的经验,科学定位中国产业变迁的近阶段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在信息化的引领下,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进而达到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这就需要进行产业变迁方式选择的创新,需要产业变迁相关制度的创新。
本文共分三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二章为论文的逻辑起点,是选题的依据、目的与产业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从第三章到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变迁的原因、方式与特点,产业变迁与产业竞争力;其次,研究了产业变迁的制度需求与供给,制度变迁对产业变迁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所引发的产业变迁模式;最后,探讨了制度创新、产业变迁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第八章,通过对中国产业变迁状况的实证分析,结合上述分析的内容,给出了促进产业变迁、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制度创新的思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