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调和形态畸变现象,玻璃化苗无法正常增殖及生根,严重影响试管苗的产量和质量。从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研究玻璃化苗的变化,对玻璃化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极易发生玻璃化现象,给其工厂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蓝莓玻璃化苗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并探索了琼脂、蔗糖、AgNO3、CoCl2及脱水处理对蓝莓玻璃化苗恢复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与正常试管苗相比,蓝莓玻璃化苗茎、叶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叶片厚度增加,表皮细胞呈现松散、不连续状态,气孔结构异常,栅栏组织缺失,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变大,部分细胞甚至发生解体;茎的维管组织变形,发育状况较差。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玻璃化苗的叶肉细胞体积增大,叶绿体数目减少,类囊体解体,淀粉体缺失。 2.蓝莓玻璃化苗的生理生化特性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正常苗相比,玻璃化苗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O2·-产生速率、H2O2积累量、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活性氧清除酶系中POD活性显著升高、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PAL活性下降。说明蓝莓玻璃化苗的水分代谢、物质代谢及活性氧代谢紊乱,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 3.对玻璃化苗进行脱水处理或增加培养基中琼脂浓度至7.4g/L、添加5 mg/L的AgNO3均能使部分玻璃化苗得以恢复,恢复苗的部分生理指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正常苗的标准。其中脱水处理2天的恢复率可达89.23%,恢复效果最好。 4.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蓝莓玻璃化苗和正常苗CCGG位点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玻璃化苗基因组DNA甲基化比率为66.22%,明显高于正常苗的51.82%,其中甲基化增加类型所占比例(40.12%)明显高于去甲基化类型所占比例(30.54%)。说明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改变可能与蓝莓试管苗的玻璃化密切相关。 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蓝莓玻璃化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对蓝莓玻璃化苗的预防及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它材料玻璃化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及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