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ma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蔬菜设施栽培国家,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已达386万公顷,但连作障碍等制约其着发展。嫁接栽培技术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嫁接生产迫切需要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实现。国内外已研制出各类自动嫁接机型,但基本都基于单株幼苗嫁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为提高自动嫁接技术中的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本文茄科穴盘苗为作业对象,以提高其嫁接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为目标,并保证一定的成功率为要求,开展了针对茄科穴盘苗的一次性整盘幼苗嫁接的机械及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合适的嫁接方式,采用套管法作为本课题的嫁接方法,确定了所选用的套管规格。2.对套管式嫁接法的机械化实现进行了实证分析,设计并优化了针对单株幼苗套管法嫁接的嫁接装置,试验得出该针对单株幼苗套管法嫁接的嫁接装置其嫁接成功率可达90%,验证了采用所选用的套管进行机械嫁接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了采用所选套管进行整盘式机械嫁接的可行性。3.对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进行总体方案的研究设计,确定了其总的工作流程,对整个研究课题进行了多任务分配。4.对本课题嫁接系统中砧木与接穗夹持输送机构进行了研究设计,分析了穴盘幼苗在穴盘中的定位方式,研究采用了基于“笛卡尔式”与“极坐标式”结合的定位原理、以齿轮传动为机械原理的定位夹持装置,对关键部件进行了参数化设计与分析,进行了运动仿真及现场试验,试验效果良好,所设计的幼苗定位夹持装置可有效地对茄科穴盘苗在穴盘中进行定位并夹持。5.对茄科幼苗的切削性能进行了理论及试验分析,论证了采用滑切、斜切方式的优越性。以滑切、斜切的方式对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的切削机构进行了研究设计,采用“以一对六”的切削策略,对切削过程进行了参数化的理论分析,分析得出斜切角45度为本嫁接系统切削机构采用的切削斜切角。经试验验证所设计的切削机构可较好地完成对茄科穴盘苗的整盘切削工作。6.研究和设计了套管自动输送机构,设计了以振动盘、间歇出套装置为核心的套管自动出套装置,该装置可根据工作要求间歇输出用于嫁接的套管,出套成功率为100%。设计了套管整盘成套装置,实现了将套管产生符合穴盘规格的套管阵列的工作要求。研究设计了整盘取套装置,实现了将套管阵列从套管整盘成套装置里取出的功能。研究设计了套管夹持上套装置,可将所取的套管阵列进行夹持约束,并有效插入砧木,实现最终的嫁接固定的功能。7.基于欧姆龙CP1H系列PLC为主控制器对嫁接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搭建了嫁接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模块化编程技术,设计了嫁接系统的自动控制程序,并对核心功能进行了说明分析。8.对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进行了嫁接试验,试验表明,嫁接系统的嫁接生产效率可达2000株/小时,嫁接成功率为70%,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其他文献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縊管蚜(Rhopolosiphum padi),均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二者通常混合发生,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首次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和mtDNA-COI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地理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1、使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的7个麦长管蚜地理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与动物产生获得性内在免疫(acquired innate immunity)类似,植物受到胁迫时,不仅可以在受害局部产生抗性,还可以在未受害的部位获得广谱和持久的系统抗性。根据局部受害的类型,植物系统抗性可分为由病原菌诱导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由非病原菌诱导的系统诱导性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茎腐病是全球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我国,茎腐病已蔓延至各个玉米产区,特别在黄淮海地区每年呈高发态势。茎腐病不仅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还在后期造成大面积的倒伏,严重制约机械化收获。虽然已定位和克隆了若干抗性QTL,但要彻底解决玉米的抗性问题,需要挖掘更多的抗性位点。本研究以199个来自于H127R×昌7-2RIL家系为实验材料,开展新的抗茎腐病QTL的挖掘工作。在3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主效抗病Q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疫霉菌的有性生殖在病害循环和病原菌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Prakob获得的有性生殖阶段基因差异表达的数据,利用基因沉默和过表达技术对致病疫霉有性生殖阶段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基因PiLLP进行了功能研究。此外,疫霉菌的有性生殖受性激素的调控,基于性激素的化学结构及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反应机理,利用
自古以来,月季就是全球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因其形态优美,动人的色彩以及奇妙的香气而被成为“花中之王”和“花中皇后”。花朵开放是植物的一种自然进程,在开放期间,花瓣打开使得花朵可以授粉,然后枯萎或者脱落。衰老是开放过程的末期,表现出程序细胞凋亡印记的变化。此外,乙烯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控很多发育进程,例如种子萌发,器官伸长,花朵开放,果实成熟以及器官衰老等。研究表明,在很多植物中,花衰老与
学位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绿核菌(有性型为Villosiclava virens Tanaka and Tanaka,无性型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Takahashi)引起的一种水稻穗部真菌病害,不仅造成水稻减产,同时还产生对人畜有害的真菌毒素。已有报道,稻绿核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主要有两类,分别为稻绿核菌素和稻曲菌素,稻绿核菌素为二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
许多植物化合物在其防御植食性昆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植食性昆虫的解毒酶被认为能有效地处理植物有毒化合物以保持这些昆虫在寄主植物上生存。然而,关于植物有毒化合物与植食性昆虫解毒酶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控制害虫种群潜在应用等方面研究与报道并不多。因此,本项研究以褐飞虱重要解毒酶如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
SNF5是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的核心组分之一,其N端和C端序列在不同的物种中变异很大,其在植物病原菌中的作用目前也尚未见报导。在本研究中,作者对SNF5在稻瘟菌中的同系物MoSNF5进行了功能解析。通过基因敲除,作者获得了两个△Mosnf5敲除体,它们在多方面存在表型缺陷,包括致病力显著减弱。进一步接种、显微镜观察发现:该敲除体致病力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附着胞形成率的下降、附着胞介导的侵染钉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MRDD)俗称玉米癌症,是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我国玉米粗缩病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地区,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ipediseasevirus,RBSDV)引起,对玉米生产造成巨大威胁。日前玉米粗缩病的研究仍停留在抗源筛选和初定位阶段,有关抗病基因和抗病机理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两个精细定位群
小麦白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化学防治和抗病育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但是一些化学药剂会造成环境的危害,生理小种的变化会造成一些抗病基因功能的丧失。抗病机理的研究将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前人研究表明甘油-3-磷酸(G3P)和油酸(18:1)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