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对酮腙模型小鼠再髓鞘化的影响 ——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意义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有此疾病的患者约占全世界总人口数的1%。在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多种理论中,少突胶质细胞(OLs)损伤理论和多巴胺(DA)理论是两种流行的理论。OLs异常可能会降低白质中的髓磷脂完整性,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症状。升高脑内DA水平的药物可诱发精神病症状,甚至降低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水平。然而,鲜有人研究OLs损伤与DA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旨在探讨脑内DA水平改变对脑白质髓鞘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NT)、酮腙脱髓鞘组(CPZ)、再髓鞘化对照组(CPZ-VEH)、再髓鞘化托卡朋组(CPZ-TL)。CNT组小鼠正常饮食。CPZ组小鼠接受含0.2%CPZ饲养4周,建立CPZ脱髓鞘模型。CPZ-VEH组小鼠接受含0.2%CPZ饲养4周,然后停止饲喂含CPZ的饲料,恢复正常饮食3周,建立小鼠再髓鞘化模型。CPZ-TL组动物接受CPZ-VEH组一样的处理,在髓鞘再生期间,通过腹腔注射托卡朋(TL),检查DA水平变化对再髓鞘化(髓鞘再生)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动物的体重。在第28天或第51天,进行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迷盒实验、社交实验),随后处死动物,检测其脑组织的髓鞘完整性(IHC)和MBP表达水平(WB),DA水平(ELISA)、DA受体(D2R、D3R)m RNA表达水平(RT-q PCR),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OLs(IF)。结果体重:Two-way ANOVA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CPZ暴露两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达统计学显著水平。One-way ANOVA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显著影响CNT和CPZ组小鼠的体重,即随着年龄增长,动物体重增加。事后比较显示,CPZ组动物在第14,21,28天的体重较CNT组小鼠同时间点的体重显著降低。在恢复期,时间和TL两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One-way ANOVA分析结果显示,CPZ-VEH组和CPZ-TL组动物均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体重。事后比较显示,在相同时间点CPZ-VEH组和CPZ-TL组动物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行为改变:在CPZ暴露28天后,CPZ组相比CNT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CD/TD的比值显著减少;在迷盒实验的T7测试中所用时间显著减少;在社交实验中,CNT组动物能够区分空笼和笼内有不熟悉同类两种不同的情况,但CPZ组小鼠失去了这种能力。CPZ撤除3周后,CPZ-TL组相比CPZ-VEH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CD/TD的比值和CD值显著减少;在迷盒实验的T3和T4测试中所用时间显著增加;在社交实验中,CPZ-VEH组动物能够区分笼内有无不熟悉同类的情形,但是CPZ-TL组小鼠没有这种能力。脑内DA水平: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CPZ暴露28天后,CPZ组相比CNT组,D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CPZ撤除3周后,CPZ-TL组相比CPZ-VEH组,在前额叶(PFC)区域DA水平显著增高,而在纹状体(CPU)区域DA水平显著下降。RT-q PCR检测显示,D2R/D3R的m RNA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脱髓鞘及再髓鞘化:在CPZ暴露28天后,CPZ组相比CNT组,IHC检测显示小鼠脑内PFC区域和CPU区域MBP染色的光密度×阳性染色面积值(IOD)显著减小,WB检测结果提示MB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PZ撤除3周后,CPZ-TL组相比CPZ-VEH组,IHC检测发现在PFC和CPU区域MBP染色的IOD值显著减少,WB检测结果显示MBP在CPU区域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脑组织内OLs细胞系的分化和成熟:CPZ撤除3周后,CPZ-TL组相比CPZ-VEH组,IF结果显示APC阳性细胞数量在CPU区域显著减少,而NG2阳性细胞数量在PFC区域和CPU区域显著增加。结论CPZ暴露会导致小鼠行为改变和脑内脱髓鞘。CPZ撤除3周后,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逐渐恢复至正常,并伴随再髓鞘化过程。在此恢复期给与TL,升高了小鼠PFC的DA水平,但降低CPU的DA水平,同时损害小鼠的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以及社交行为。更重要的是,该处理抑制了PFC和CPU脑区的OLs细胞系的成熟过程因而抑制CPZ撤除后该两个脑区的再髓鞘化过程。但是,TL没有显著影响D2R和D3R m RNA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首次证明脑组织的DA水平过高或过低均抑制OLs细胞系的成熟和髓鞘化过程,因而整合了精神分裂症的DA学说和少突胶质细胞损害学说,加深了我们对于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学的理解。
其他文献
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居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十三位。目前膀胱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病理活检,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膀胱癌具有易复发和进展的风险。因此我们通过研究SMARCC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异常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进一步了解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30例膀胱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
背景: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超过226万例,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的第一大癌症。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乳腺癌的常规治疗方式,辅以新辅助治疗或放化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预后。但作为体表肿瘤,乳腺癌复发转移是患者因癌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和亟待攻克的难题。在不同分子分型中,三阴性乳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侵袭转移能力强、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引起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参与转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包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高血糖、高血压)、胆固醇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20年十年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91名原发性肝癌确诊患者的诊疗资料,包括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血糖、血压、生化检验结果、影像学及术后病理报告等。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来检验组间临床特征差异的显著性。
目的:使用meta分析对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RARC)及单纯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LRC)患者的临床疗效展开对比。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RARC)及单纯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LRC)的研究,包括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知网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01。使用NOS及Jaddad量表进行质量评
研究背景和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R-chop方案治疗后,60%的患者得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但仍有40%因肿瘤复发与耐药而最终死亡。同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临床治疗的异质性,所以深入研究难治性DLBCL的分子机制极其重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与LDH生化指标密切相关,而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且性格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根据其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慢热型多给他鼓励有些家长可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每次身处新环境或接触新鲜事物时,表现并不兴奋,总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或接受。这类性格的孩子偏内向,属于慢热型。面对慢热型的孩子,建议家长要多给他们时间慢慢地适应,还要给他们更多鼓励、
期刊
目的:探索妊娠合并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式及治疗对母婴预后影响,通过对本院的5例病例分析和该疾病的文献学习,能对该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管理办法优化具有积极作用。方法: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诊疗经过入手,回顾学习该院自199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另4例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对5例病例进行分析。并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妊娠合并白血病诊疗的相关文献,对涉及该疾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大脑记忆及认知系统功能受损为主的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以及神经元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但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丰富,参与机体内中枢系统发育的分布与调节,对神经系统网络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
背景与目的肝癌(Liver Cancer,LC)是由各种诱因导致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2018年新增患者84.1万例,死亡78.2万例)。肝癌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例数约39.3万例,死亡例数约36.9万例,占同年全国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9.2%和12.9%,占同年世界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46.7%和47.2%。国内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的: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预防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的不明原因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复发的效果及安全性仍有争议,本文拟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对CS合并PFO患者的中期疗效评估。方法:选取经本院影像学、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等常规检查确诊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合并PFO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