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公共性偏离及矫正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内政府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其行为得当与否关系着经济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官员面临着诸多诱惑,行为失范、公共角色混乱等与政府倡导的主旨相悖,这就引出公共性和自利性相对立的问题。本文正是紧紧围绕于当前社会中政府行为公共性偏离这一问题来做全面论述,着力应用矛盾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来进行探讨,旨在阐明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政府行为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缺失,自利性倾向较为明显的现状,并努力从六个层面深入求得解决之道,使之能够为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行为的研究提供应有的理论价值。  本论文写作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关于引言,我将着重阐述三方面内容:即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价值、关于政府行为的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旨在引出文章接下来研究的内容,为下文的开始做必要的铺垫。  第一章节为论文正文部分的开始。这一章节是关于公共性和政府行为的一般理论阐述。涉及政府行为的涵义、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的内容。对政府行为涵义和特征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清楚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样的政府行为才真正代表公共利益。关于政府行为价值取向的探讨是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现代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但现阶段却存在明显的自利性倾向。对公共性和服务性的阐释可以帮助我们反观自利性的错误价值取向。  第二章节论述了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公共性偏离——自利性及其表现形式。这一章节首先探讨了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再在这一大环境下对自利性的涵义和当代我国政府的种种不规范行为进行论述。我国政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有:“地方主义”的政府行为、政府扩张行为、部分官员和部门的腐败行为等。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具体讨论,我们对关于公共性偏离问题将有更进一步地认识。政府是改革的推动者,但是在社会改革的浪潮中,政府也会发生不能理智把握自身的自利性问题。政府的行为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脚步,偏离将破坏社会主义已取得的成绩,使发展延缓。  第三章节开始将进入本论文的重点部分。这一章节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释为什么政府行为会发生公共性偏离。理论方面我着重利用四个理论来进行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无赖假定、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政府行为;无赖假定为我们增添了政治学的视角;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从制度变迁的层面去理解;公共选择理论则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政府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利益,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方面的成因包括:经济、政治、行政主体、文化四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来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必然出现政府的自利性倾向。政治方面主要是我国社会法治性的缺乏致使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政府官员缺少必要的法律观念来规避自身行径来看的。文化方面是本章节重点阐释的部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西方主流的文化正影响着中国政府及其官员的思想,当群体本位开始夹杂大量的个人本位思想时,变数出现了,政府及其官员的角色定位开始发生矛盾。一方面,他们被冠以“公仆”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可能超然,自利不可避免。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最后一个章节,该章论述规范政府行为的思路与对策。思路上主要从培育行政文化,提升行政价值,规范政府行为的原则上进行宏观阐述。关于对策我分别从培养行政道德,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政府的合理利益,加强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公共政策的确认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证。
其他文献
期刊
信用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经济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政府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具有调节、简化、整合、教育等多种功能,在社会各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