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千年来,庄子哲学历久弥新,庄子以其忧国忧民的思想,甘愿放弃仕途名利的洒脱,不拘于俗的逍遥自由,被后世之人传为美谈。时至今日,随着对《庄子》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家学者在对庄子哲学不断地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庄子哲学中所涉猎的审丑经验与审美经验并驾齐驱,同样精妙奇谲,意蕴丰富。可以说,是对庄子美学整体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美学,“美丑兼审”的传统由来已久,庄子作为中国美学史真正意义上审丑的第一人,从“道”的层面展开了认识美、丑问题大胆尝试,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臭腐复化为神奇”等等独到见解的提出,为解答中国美学中美、丑之间诸多问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庄子寻“美”,但绝非对“丑”冷眼相对。他所向往的“美”,是超越世俗美丑观念的“大美”或“至美”。庄子生于乱世却能逍遥于世,他的得道法门就在于对世间苦难及困惑、纷争及得失、名利及荣辱的一种心神忘却。他畅游世外,从自然中得到美的抚恤与慰藉,真正感悟了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意义。叶朗先生评论庄子时就曾认为,庄子“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本文试从《庄子》文本出发,通过追本溯源的方法探究庄子“丑”论的思想精髓。首先,通过对影响庄子丑论观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中国历史上特殊的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庄子美学体系中“丑”论的成因;其次,着重从道家另一位杰出代表老子哲学体系中挖掘对美、丑问题的阐述,探究庄子在前人理论的影响下,对于美、丑问题的反思与拓展;再则,通过对庄子“丑”论特征的举例呈现,展示庄子“丑”论的真正意蕴;最后,在庄子审丑的标准中,笔者选取“失性为丑”、“物我两忘”、“寻‘道’为终极之美”三方面考量在庄子“道”论思想统摄下审丑的精神内涵,发现庄子“丑”论对于浮躁人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