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当代中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生存型消费与享受型消费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而言,文章通过社会分层、性别主义、代际差异、社会保障以及地区的文化性和发展性差异几种理论视角,对城市居民的消费态度和城市家庭的消费行为做了相应的定量研究。此前研究多数只考虑了个体层面因素的影响,且只集中于对消费总量水平的比较分析,但是我们知道,消费现象本身是具有区域性结构差异的。因而,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则通过将个体层面和区域结构的因素相结合,综合分析了人们消费差异的内在原因。
由实证的结果可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推动了城市居民从生存型向享受型消费转型的趋势;(2)性别差异在消费态度上具有影响,家庭中的“代理消费”现象也得到了间接的支持;(3)拥有充分的社会保障能增进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若将住房作为一种保障来看待,其具有重要的意义;(4)地区的文化差异对消费具有一定影响,存在着某些独特的消费文化区域。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实证还发现,在影响区域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上,发展性假说得到了支持,其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水平对人们的生存型消费具有重要影响,而享受型消费上则更加表现为是由市场经济发展来推动,市场经济也更加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更加准确地把握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居民而言,要促进中国的消费转型,哪些因素是值得我们在政策和理论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这为未来进一步推动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提供了相应的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