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入系统是说话者/作者对文本所涉价值立场和他们的言语对象采取的姿态,它是评价理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丁及其同事提出评价理论这一概念来,语言学家对其展示了极大地热情并逐渐将其运用到语言的各个领域以证明其理论的可行性。在这些领域中,运用态度资源来研究媒体语篇备受关注,然而介入资源的可行性研究还存有空缺。因此,本文以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对36篇《北京周报》的编者按语进行介入资源分析,从而拓展了评价理论在介入资源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项语料研究,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如下问题:(1)介入资源在编者按语中的分布频率是什么?反映出来的特征是什么?致使其出现此频率的可能性原因是什么?(2)评论者怎么用介入资源来实现其评价的功能?通过研究发现:(1)在不同题材的编者按语中,各种介入资源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在政治主题的编者按语中,对话扩展多于对话缩约,而这与社会话题中出现的情况恰恰相反。而经济主题的编者按语中,对话扩展和对话缩约的比例恰巧相同。作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是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所有的语料而言,对话扩展(50.28%)在编者按语中所占比例略多于对话缩约(47.72%)。这微小的差距一方面印证了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话题的讨论及对者对话题的关注,另一方面表明了《北京周报》避免盲目接受和拒绝其他观点的态度。(2)无论是对话扩展还是对话缩约最后的目的都是为说服读者而服务的。但是它们的运作方式各有不同。对话缩约是通过排挤其他声音而增强作者的权威性以劝说读者,而对话扩展则以容纳多种声音为途径来说服读者。研究结果表明,对《北京周报》的编者按语的介入资源研究不但拓宽了新闻评论的语言学研究范围,证明了评价理论应用研究编者按语的可行性,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此外,该研究在英语教学方面同样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