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油田长81层储层特征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华北地台西部。镇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天环向斜南部镇原—泾川县境内,其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镇泾油田长81油藏面积大、丰度低,为典型的低孔超低渗透油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对镇泾油田长81油藏开展储层特征研究对该区石油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分析统计,结合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利用沉积岩石学、储层沉积学、地球物理测井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镇泾油田长81层储层特征、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有利储集带进行预测。在现有地层划分基础上,对长81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小层划分及对比,将长81层划分为3个小层,对主要砂层长812进行再细分,将其划分为3个单砂层。通过对相标志及测井曲线形态研究,确定长81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及水下分流间湾5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四性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长81层平均孔隙度为9.25%,平均渗透率为0.224×10-3μm~2;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总体表现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通过薄片观察,认为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则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其中碳酸盐胶结是破坏孔隙的主要因素。控制研究区储层的因素主要有储集岩的粒度、沉积相以及成岩作用。通过对测井、录井、岩心照片等资料综合分析,结合试油资料,确定出研究区长81层产油的有效储层下限:孔隙度≥10.5%;渗透率≥0.24×10-3μm~2;自然伽玛在70~100API之间;声波时差≥225μs/m;深感应电阻率在15~33?·m之间;含油级别为油斑及以上;有效砂厚≥11m。通过对长812小层的孔隙度及其3个单砂层有效砂体厚度研究,发现研究区HH105井、HH12井附近孔隙度最好,且3个单砂层孔隙度分布各不相同;而有效砂体厚度在长812-2单砂层沉积时期最大,且分布最广。各单砂层有效砂体厚度以及孔隙度分布的差异会导致优质储层平面展布。在对研究区孔隙度及有效砂厚平面展布的基础上,确定储集系数在研究区的平面展布情况,对研究区长812小层进行有利储集带预测:长812-2时期储层发育最好,有利储集带较多,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角HH105~HH269井区域、研究区东北角HH12~HH16井区域以及ZJ24-2井区域。
其他文献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活体实验的局限性,使得开展人体生物特性的研究工作十分困难。本文在建立人体脊柱胸腰部“骨—肌”三维几何模型和力
以陕西省韩城地区构造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前人总结的地质原始资料和宏观肉眼观察,定性描述韩城地区构造煤的煤岩煤质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实验(MIP)、低温氮吸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本文介绍了利用多媒体及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其独特的优势,以期使英语教学课堂更加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为
5·12汶川特大地震,在灾区形成了大量堰塞湖,对于这些形成于主河道上的堰塞湖,其危害在于淹没上游的道路、村庄、城镇和农田等,堰塞湖溃决又将引发洪水,淹没冲毁下游的城镇、村庄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而对于分布于支沟内更多小规模的堰塞湖,虽不会像主河道上的堰塞湖那样造成大范围灾害,但仍会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给其危险区内的道路、村庄和城镇等造成严重危害。这种沟道内堰塞体溃决形成的泥石流由于成灾快和规模大等
滑坡,属于一种高发并且带来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滑坡带来的危害包括巨额的经济损失以及惨痛的人员伤亡,并且影响社会的安定。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如四川、贵州等地的地质
对开采扰动区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探索采动因子对地表植被的影响方式,了解矿区生态破坏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指导矿区的生态环境重建工作,为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马家坡滑坡位于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乡红岩村,都坝河右岸。“5.12”地震诱发滑坡,坡体下错形成拉张裂缝。滑坡前缘水井沟下游的红岩村,是灾后重建居民安置点所在地,人口较为密集,10
深化研究大地电磁测深的正演技术是大地电磁数值模拟领域多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给反演提供更精确正演模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反演技术对正演模型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拗陷南部,西邻宁晋凸起,东接新河凸起,是在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凹陷,发育有沙一下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段烃源岩体系。其中沙三下亚段为暗灰色
近地表由于结构复杂、岩性及厚度变化大,严重制约了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因此,如何有效调查地表结构,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研究的热点。微测井作为地表调查的手段之一,可以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