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城市位于鄂西北,处于中原官话、西南官话的交界地带,《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归入鄂北小片,但是宜城市辖区内的方言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了宜城方言的第一手语音资料,描写分析了宜城、刘猴的音系特点,并将今宜城方言语音系统与《广韵》进行对比,梳理宜城方言的演变规律。将宜城和周边方言点的语音特征进行对比,总结出宜城方言的20个语言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权重比例的数据处理,从而总结出宜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点的亲属远近关系。结合移民史的资料分析出宜城方言主要来源于北方的中原官话,其形成混合方言的语音特点经历了四个阶段。今宜城方言与西南官话成渝片的语音相似度要高于中原官话,刘猴话更接近成渝片,归入到西南官话成渝片,宜城话归入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介绍宜城的地理、历史沿革和人文以及调查概况。第二部分是宜城方言语音系统,对宜城和刘猴的声韵调和拼合规律进行描写,概括宜城方言的音变现象,分析宜城方言特殊语音现象颤音的语音特征。第三部分是宜城方言语音的历时演变,将宜城方言的语音同《广韵》进行对照,讨论其语音的历时演变规律。第四部分是宜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片区的比较,比较宜城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荆门、成都、武汉)、鄂北小片(襄阳)和中原官话的信蚌片(信阳)、南鲁片(南阳)、郑开片(郑州),总结出宜城和刘猴的语音特点,分析出宜城方言和刘猴方言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相似度,并结合湖北移民史,讨论宜城方言特点形成的四个阶段以及宜城和刘猴方言的归属问题。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