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是儒家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学而言,如命脉所在。如果说儒学代表着中国人的思考方法,那么《中庸》就是这一思考方法的精髓。它承上启下,兼综佛道,乃至今时今日依然保留着对当代精神境界的构筑,对主观道德世界的体认。文章旨在通过“天道—人道”的模型解读《中庸》文本,剖析其内在意蕴,以便更好地对接当代。对天道而言,《中庸》通过“天”实现“性”“命”“诚”之间的内在关联,即天命与性、诚与性、至诚与尽性三个方面的联系。并且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出发,指明天命下贯的原动力。对人道而言,《中庸》主要包括内圣外王两个方面:一是从遵道、修道、守道出发归纳蓄积内圣的具体方式,进而通过“三达德”实现自我修习。二是从人治、德治、礼治出发梳理外王为政的实际策略,进而通过“五达道”与九经实现治国平天下。另外,在《中庸》看来天道通过形上的分析给予人道指导,而人道则透过实际的运用呈现天道法则,天道与人道虽有不同之处但亦有渗透的层面。一方面《中庸》通过“诚”贯通天道与人道且为天人合一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中庸》通过小人、君子、圣人的人格修养来彰显天道的境界。因此,在对天道与人道逐一分析后应将二者联系起来,明晰它们之间一以贯之的路向。总之,《中庸》对儒学及后儒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是连接孔子与后儒的纽带。此外,《中庸》既是三教会通的媒介又是道德修养与社会建设的途径,它不仅为儒、释、道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为治国理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