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历史就会通过政治革命来改变社会自身的性质,进入一个更高的形态。这种政治革命对历史的改变的最终手段往往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自新石器革命以来,农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两个主要部门,它们的比例、布局和结合方式构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核心。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当时当地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农耕世界以定居的农业经济和城市文明为主,生活富裕而精神保守;游牧世界以流动的游牧经济和部落文明为主,生活艰难而勇于开拓。两种文明一经形成后冲突就频繁发生。本文以中国古代战争为研究对象,以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为视角,重点对秦汉、隋唐、宋元三个历史时期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即: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蒙古与中原之间的战争。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着重对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战争概况、武器对比、耕战政策、饮食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农牧视野下中国古代战争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历史意义。通过研究认为,在古代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并存的情况下,两者在相互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同时也进行着交流和融合。兵器、饮食习惯等是影响中国古代战争的客观因素,而基于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而分别形成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则是影响中国古代战争的主观原因。研究发现,秦岭阻断、南米北面、南耕北牧,是造成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中原的入侵大多来自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三个原因。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入侵实际上是一种为寻求更加良好的生存空间而做出的一种迫于重大压力之下的、无可避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