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chwood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治疗方式,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的最佳移植策略现仍有争议。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回顾肺移植治疗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的经验及结果。方法此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肺移植治疗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数据,比较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围手术期特征和中短期结果。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移植方式、受体年龄、平均肺动脉压(m PAP)、体重指数(BMI)和原发疾病的生存情况。结果期间共有213例患者行肺移植手术,其中63例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纳入分析。纳入患者平均年龄56.37岁,平均BMI 19.56 kg/m2,平均肺动脉压35.4mm Hg。总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0%、63%、60%。5例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随访期间共有9例患者死于感染。单肺移植术后,1年、2年、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73%,69%,65%。双肺移植术后,1年、2年、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65%,43%,43%。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短期和中期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P=0.23)。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均可以很好的治疗肺动脉高压和改善肺功能,两者对肺动脉高压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93),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可提供更佳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P=0.02)和一秒率FEV1/FVC(P<0.01)。年龄≥60岁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明显差于小于60岁的患者(P=0.01)。m PAP≥40mm Hg与m PAP<40mm Hg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无明显差异(P=0.66)。BMI<17kg/m2与17≤BMI<25 kg/m2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相似(P=0.52)。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无明显差异(P=0.64)。结论经过选择和干预的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中,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短期和中期生存无明显差异。双肺移植提供更好的术后肺功能。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更差。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了解MCI、AD、VD患者血清miRNA-107、miRNA-206及miRNA-132含量的差异;了解miRNA-107、miRNA-206及miRNA-132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关系;探索miRNA-107、miRNA-206、miRNA-132单个指标对识别和鉴别正常老年人、MCI、AD、VD的作用,两个及两个以上miRNA水平检测的联合是否能提高上述各组患者的识别与鉴别水
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数量增幅逐年加快,根据CK-NET的年度报告,我国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尿毒症发病率达到了122.19/百万人口,通过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进行血液透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内膜增生(Initimal hyperplasia,IH)是AVF中后期失功的主
学位
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生殖道感染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众多病原体当中,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对不孕症的影响是生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临床上不孕症患者中生殖道UU的检出率高,存在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治疗的现象,会引起UU耐药性增加,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目前UU的致病性、临床治疗情况以及其对体外受精
背景:Tetraspanin(TSPANs)家族蛋白与大多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能力相关,比如TSPAN7可作为肝癌的潜在标记。TSPAN31作为TSPANs家族的成员,发现时间较晚,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功能尚未明确。我们希望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进一步的指导细胞水平的实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TSPAN31与CDK4基因为3’末端反向互补序列,并且在肝癌细胞实验中发现TSPAN31对
学位
学位
目的: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筛选出a SAH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DCI的相关危险因素,利于早期识别术后DCI的发生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降低a SAH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改善a SAH患者的
【目的】神经元凋亡是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关键机制。孕激素和脂联素受体家族成员3(Progestin and adipo Q receptor family member 3,PAQR3)是参与细胞死亡调节的关键分子。本研究旨在探讨PAQR3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iddle c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停止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并探讨影响安全、成功停用TKI的临床因素。方法纳入2015月12月至2020年03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47例停药前临床资料较完整、停药后临床结局明确的CML慢性期患者。观察患者停药后维持分子学缓解的情况,分析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计算停药后6、12个月时的无治疗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