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世俗—临湘市聂市镇“夜歌”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lf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歌”又名“夜歌子”,主要流行在荆楚地区,是指在停殡守灵时段里所唱的一种以锣鼓伴奏、走唱形式的丧葬歌,是一种集神圣礼仪性质和世俗娱乐内容的礼俗歌。关于丧葬歌的论文,我国很多学者主要从音乐学和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丧葬歌的研究不多。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尝试从夜歌展演和文本角度对临湘市聂市镇唱“夜歌”习俗中神圣与世俗的融通关系进行开创性研究。“夜歌”是集严肃和诙谐,悲伤与快乐、神圣与世俗与一体的混合体。而“夜歌”习俗的这种神圣和世俗性表现在“夜歌”中的各方面,包括歌师、文本和变迁。夜歌歌师既是沟通人与鬼神关系的特殊角色,又是当地掌握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历史知识的人。歌师在进行夜歌表演的时候,展示了这种神圣和世俗的双重身份。而在歌师日常的生活中和人际交往活动中,其神圣与世俗的特质也有体现。“夜歌”文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神圣的部分与世俗的部分。那些带有仪式性的、唱给神听的、敬送亡灵的是神圣的部分,而那些表演性的、唱给观众听的、娱乐听众的是世俗的部分。“夜歌”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它神圣和世俗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夜歌”的神圣性在不断地削弱,而世俗性在不断地增强。首先,唱“夜歌”的意义由仪式和娱乐作用逐渐被夜歌所体现的功利性代替。其次,歌师的身份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了掌握技艺的普通艺人。最后,夜歌仪式的细节上也发生了相应了变化。“夜歌”是神圣与世俗的矛盾的统一体,是神圣与世俗的融合。正是因为“夜歌”具有神圣的部分,才使得“夜歌”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功用,帮助亡者守灵,安抚死者和驱逐鬼魂。同时,也正因为“夜歌”具有世俗的部分,帮着孝家尽快的走出悲伤,娱乐和教育大众,成为民俗中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夜歌”神圣与世俗的展现是符合百姓的信仰和现实利益的,它能够协调和平衡百姓的日常利益和情感寄托。“夜歌”的神圣的背后的动机实际上是功利的,内容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的。神圣与世俗的共存才使得“夜歌”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富有生命力,使得它流传至今。这两者互为补充,互为融合,正好构成一个整体。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中的冲突,包括土地政策目标、土地制度、分税制三个方面。运用博弈相关理论,构建中央与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陆续做出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部署。随着信息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亿左右的网民,其中手机用户比例高达98.3%,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信息来源的第一渠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
对比普通速溶性化学肥料,缓/控释肥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缓/控释肥的应用已成为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肥料
邵瑞彭是活跃于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词人、学者,曾担任国内多所知名大学教授。他早年投身政治,曾加入同盟会和南社。1923年,他因揭露曹锟贿选而声震海内。无论是他的诗词创作还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针对两头高乳蛋白率、乳脂率与两头低乳蛋白率、乳脂率的泌乳期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腺上皮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RNA-Seq),得到31个与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乳腺
有宋一代,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实现了从娱宾遣兴到抒情言志的华丽变身,从而与诗并立于文苑。北宋时期,江西籍词人济济一堂,在词坛呈现出群星闪耀的恢宏气象。甚至有学者因其地
1927年,为了寻求光明与真理,巴金远赴法国留学,并在法国开始了文学写作的生涯。二十世纪20到30年代,巴金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有很多异域小说和历史小说,都是以法国为背景的。
温榆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及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瓶颈。从温榆河流域水质现状、污染源分布及污染成因分析入手,以流域水体功能恢复为总体目标,提出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席卷整个地球的世界,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也随之变得日趋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内可以凝聚民心,对外可以获取国际认同,提高国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现代主要的信息载体,通过研究分析网络文本,尤其是新闻文本,可以清晰的把握当前的舆论与社会动向,挖掘大众的兴趣,对信息进行过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