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歌”又名“夜歌子”,主要流行在荆楚地区,是指在停殡守灵时段里所唱的一种以锣鼓伴奏、走唱形式的丧葬歌,是一种集神圣礼仪性质和世俗娱乐内容的礼俗歌。关于丧葬歌的论文,我国很多学者主要从音乐学和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丧葬歌的研究不多。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尝试从夜歌展演和文本角度对临湘市聂市镇唱“夜歌”习俗中神圣与世俗的融通关系进行开创性研究。“夜歌”是集严肃和诙谐,悲伤与快乐、神圣与世俗与一体的混合体。而“夜歌”习俗的这种神圣和世俗性表现在“夜歌”中的各方面,包括歌师、文本和变迁。夜歌歌师既是沟通人与鬼神关系的特殊角色,又是当地掌握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历史知识的人。歌师在进行夜歌表演的时候,展示了这种神圣和世俗的双重身份。而在歌师日常的生活中和人际交往活动中,其神圣与世俗的特质也有体现。“夜歌”文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神圣的部分与世俗的部分。那些带有仪式性的、唱给神听的、敬送亡灵的是神圣的部分,而那些表演性的、唱给观众听的、娱乐听众的是世俗的部分。“夜歌”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它神圣和世俗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夜歌”的神圣性在不断地削弱,而世俗性在不断地增强。首先,唱“夜歌”的意义由仪式和娱乐作用逐渐被夜歌所体现的功利性代替。其次,歌师的身份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了掌握技艺的普通艺人。最后,夜歌仪式的细节上也发生了相应了变化。“夜歌”是神圣与世俗的矛盾的统一体,是神圣与世俗的融合。正是因为“夜歌”具有神圣的部分,才使得“夜歌”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功用,帮助亡者守灵,安抚死者和驱逐鬼魂。同时,也正因为“夜歌”具有世俗的部分,帮着孝家尽快的走出悲伤,娱乐和教育大众,成为民俗中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夜歌”神圣与世俗的展现是符合百姓的信仰和现实利益的,它能够协调和平衡百姓的日常利益和情感寄托。“夜歌”的神圣的背后的动机实际上是功利的,内容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的。神圣与世俗的共存才使得“夜歌”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富有生命力,使得它流传至今。这两者互为补充,互为融合,正好构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