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南京博物院于2012年对蒋庄良渚文化墓葬进行发掘所得到的人骨。结合已有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这批材料进行了人口学、颅骨形态学、古人种学、古病理学、身高等方面的研究。以下对本文内容分章进行介绍。第一章绪论本章对蒋庄遗址的环境和历史气候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介绍了蒋庄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考古学面貌,并且对良渚文化分布区的人骨材料及研究简史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性别年龄鉴定及初步统计。本章对蒋庄人骨性别年龄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第三章颅骨的连续性形态特征本章对蒋庄颅骨的非测量性状进行了描述和统计,研究表明蒋庄良渚文化人群应归属于蒙古大人种范畴.男女两性在非测量性状方面,在发育程度上的差异基本上表现为男性略显著于女性;在表型上出现差异的性状,大多数也为男女两性性别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第四章颅骨的测量学研究本章针对男性颅骨测量数据标准差过大的问题,尝试将人骨依照葬式、随葬品等因素进行分组,数据分析表明在男性群体中可能存在人群的混杂现象。笔者推测在蒋庄良渚文化居民中存在人群的混杂现象,混入的个体在社会地位、对财富的占有和葬俗方面都与主体人群存在差异。女性个体的标准差则较小,构成因素当较为单纯。对男女两性形态分型的分析也支持上述结论。第五章与其他先秦时期居民的亲缘关系研究本章运用测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将蒋庄人骨与不同组别的人骨进行形态上的对比分析:对南方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进行梳理,认为据目前所发表的资料,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人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古中原类型、古华南类型、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人骨具有独具一格的体质特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人骨材料进行梳理,认为中国东部的仰韶、大汶口、良渚文化分布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是非常相近的,都属于“古中原类型”,三者在同属于一个古人种类型的前提之下,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将与良渚文化相关的新石器时代各组与跨入青铜时代的各组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良渚文化居民与某些青铜时代颅骨组具有非常相近的形态距离,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在向周边扩散的过程中,人群也存在着向周边扩散迁徙的趋势,良渚文化的北进应该是伴有基因交流的。第六章牙齿病理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蒋庄人骨标本的龋齿、牙结石、根尖脓肿、牙周病、牙齿磨耗等牙齿状况的观察、统计和分析,对蒋庄人群牙齿的健康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七章骨骼损伤与骨骼病理学研究本章通过对蒋庄人骨骨骼损伤、退行性关节病、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等骨骼病理的描述、统计,对蒋庄良渚文化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第八章身高的研究本章通过对蒋庄人骨股骨最大长的测量,对该人群整体身高状况进行估算。第九章结语概况全文内容并指出本文的意义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