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可以说,它的到来使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机遇并存。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发达程度的日渐提高,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金融脱媒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登陆中国。并呈现出深化之势。不可否认,金融脱媒的深化确实在影响传统银行业务同时,带来了银行机构的金融创新以及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但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揭示出,与此同时产生的风险正在削减金融脱媒的积极效应。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准确定位自身所处的脱媒阶段;怎样客观评价和权衡金融脱媒带来的利与弊;以及在金融脱媒背景下选择怎样的战略并制定怎样的经营策略,将是文章展开探讨研究的关键目的。在文章中,为了深入考察金融脱媒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选择问题,采取了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全面而具体的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金融脱媒下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在国际中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对金融脱媒在中国商业银行中产生的影响、凸现的风险以及相关的经营策略调整进行纵向梳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理论分析定性给出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弊影响结论,采用了银行存贷比、存贷差、间接融资相关率、直接融资相关率和脱媒深度等指标,对中外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下的经营历程及发展趋势定量做出比较分析。从宏观的角度,以动态的研究方法以及基于金融脱媒在中国演进的具体情况来给出结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不是替代关系,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脱媒时,应当积极对经营战略做出适度调整,转变垄断式单一经营战略为多方合作的综合经营战略。但是,这个战略目标需要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实现,从部分功能转变过渡至整体转型的策略利于商业银行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