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转折点,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变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质性影响,无疑成为一个研究和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切入口.因此本文力图从两个方面入手,重新梳理"意识流"这一术语,通过对意识流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传播、译介等事实的考证,弄清它最初在中国的介入、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自觉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入手,着重选取二十年代林如稷的小说《将过去》、三十年代心理小说巨匠施蛰存与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以及京派代表林徽因、废名及四十年代汪曾祺的小说文本,将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中可能受到意识流影响的作家作品,与经典意识流原作进行具体中西比对的同时,更进行自身体系内的相互比较,从而确认西方意识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实际影响,以及国人对它的接受和创造性转化.本文选取意识流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传播与创造性转化这一独特视角,旨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对接受者看取异质文化时的潜在影响和深层制约,由此引导人们重新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在承受着东方古老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双重性格特征与在此时期的文学走向,以及它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同时也为"意识流"在欧美文化圈以外地区的影响作用和"东方化"的过程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