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射型虚拟位移作为虚拟位移的一个类型,在虚拟位移研究中一直都是讨论的热点之一。Talmy(2012a:104)在讨论虚构运动时,单独对散射型虚拟位移的定义及其分类做出了阐述。散射型虚拟位移大体上指某些不可触知的实体从某一始源物发出的虚构运动。进行虚构运动的实体是无形的、虚构的,它的虚构运动既不依赖于任何有形实体的事实运动,也不依赖于人和在场的观察者。根据Talmy运动事件框架理论,运动包含四个必需的元素,即焦点,参照物,运动和路径。散射型虚拟位移的焦点因其不可触知的特性,除了可以作为主体出现,也可以凝结在发出焦点的物体中。参照物为焦点的移动提供了参照框架。论文将这四个元素归为客体和运动事件分别讨论,结合自建文学语料库和BCC、CCL语料库来描写和说明,针对汉语和英语在散射型虚拟位移的表达上给出合理的解释。研究主要发现汉语和英语由于有相似的认知机制和高度发达的语言系统,基本覆盖了散射型虚拟位移的几个类型,在焦点和参照物的选择上重合度高。在运动事件即动词和卫星语素上,汉语和英语词汇化结构有所区别。汉语的一些动词从古代汉语沿袭下来,凝聚了运动的路径、方式及其他信息,伴随动词的卫星语素主要由趋向动词承担,又因汉语的重意合的特性延续至今,介词在运动结构中的作用没有英语重要。英语的卫星语素主要由小品词承担,大多与路径的表达形式有关。通过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散射型虚拟位移,本研究将理论研究引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首先观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散射型虚拟位移的习得情况,其次发现散射型虚拟位移这一涉及认知机制和文化内涵交叉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实际意义。针对教学方法及方式的启发,以求在教学中不牺牲语言规则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认知领域先对语言内涵有了认识,再学习语言表达的规则。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传统教学法和新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