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首次对中度石漠化山地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种子库进行调查研究,划分为草丛Ⅰ、草丛Ⅱ、灌草丛Ⅰ、灌草丛Ⅱ、藤刺灌丛、灌木林、次生乔木林、原生林8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植被特征、种子库特征以及幼苗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贵州中部中度石漠化地区不同演替阶段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的可行性及其相关理论。结果如下:1.黔中中度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演替初期,有大量的草本植物存在,随着演替进行,物种多样性增加,到灌木林阶段,达到稳定状态。2.贵州中部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壤种子库有丰富的种子存在,其中最大值在2月份的草本Ⅱ阶段,最大值为3755粒/m~2,最小值为5月份的次生林阶段,密度值为1042.2粒/m~2。演替影响种子库的大小,随着演替进行,种子库密度减小,在2月份相邻演替阶段中,除了草丛Ⅰ和草丛Ⅱ之间,藤刺灌丛和灌木林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外,其余群落与相邻两个群落的差异性显著;5月份差异不明显,相邻两个阶段差异值最低的在原生林和次生乔木林,为44.5粒/m~2。在检测出所有种子植物中,以草本植物占优势,木本植物种类较少,种子密度也较低。2月份和5月份两次检测值之间的差异较大,方差分析差异性显著,差异值最大出现在草丛Ⅱ阶段,相差2105粒/m~2。此外,演替影响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对2月份和5月份来说,地表植被与种子库的相似性规律一致。随着演替进行,相似性越来越小,相似性系数最大的为2月份的草丛Ⅰ,Cj系数为56.5%,相似性最小的为2月份的原生林,Cj系数为11.1%。3.演替后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不利于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的正常更新。4.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演替阶段含有丰富的幼苗数量,对灌丛以后的6个阶段的幼苗调查中共检测到32种397株实生木本植物,这些幼苗保证了群落更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