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37Cs辐射在不同剂量、不同作用时间,实验红鲫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变化、肝脏SOD与GSH-PX活性影响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的研究,阐明核辐射对实验红鲫的生化毒理效应,探讨实验红鲫应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可行性,建立实验红鲫监测核辐射污染的生物标记。方法:以实验红鲫C1HD系为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采用改进寇氏法确定137Cs辐射对实验红鲫的30d半数致死剂量(LD50)。设置1/16 LD50、1/8 LD50、1/4 LD50、1/2 LD50四个不同辐射剂量,用辐照仪对实验红鲫进行辐射实验,采集辐射后实验红鲫的血清,用血液生化分析仪作血液常规指标生化分析;提取辐射后实验红鲫的肝组织,用SOD和GSH-PX试剂盒检测肝脏SOD活性和肝脏GSH-PX活性;提取辐射后实验红鲫血液DNA,经PCR扩增,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AFLP分子标记,并进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基因杂合度(H)、香农信息指数(I)分析;用SPSS18.0、Quantity one、Pop Gene、Origin 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核辐射对实验红鲫的半数致死剂量为:31.05 Gy。2.在不同辐射剂量和不同作用时间核辐射处理下,实验红鲫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出现显著的变化,呈现较好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3.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实验红鲫肝脏SOD和GSH-PX活性降低,时间延长,活性增加,但仍低于正常值。4.实验红鲫在核辐射处理前的AFLP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基因杂合度(H)、香农信息指数(I)为45.20%、0.19、0.28,经核辐射处理后的分别为72.27%、0.28、0.41,遗传学指数升高。结论:1.核辐射对实验红鲫具有毒性效应;实验红鲫核辐射的的半数致死剂量为31.05 Gy,95%可信区间为25.94~37.15 Gy。2.经核辐射处理后,实验红鲫的血液生化指标、肝脏SOD活性、肝脏GSH-PX活性等会发生改变,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辐射剂量、作用时间与毒性效应成正相关。3.经核辐射处理后,实验红鲫的AFLP多态性信息含量增加,基因杂合度升高。4.实验红鲫可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