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语研究领域,两种语言是在同一个心理词典中存储还是有两个心理词典,以及它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其中以词汇中介模型、概念中介模型和混合模型这3个模型最为广泛接受。而在双语的通达过程中,如何选择输出的语言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选择性的,大脑只对目标语言进行加工,另一种是认为是在开始加工时是非选择性的,但在后来进行选择的点上存在分歧:即在词条层?还是在音的水平?还是超越音的水平?或者发生在发音的时候?同时,在汉语加工的过程中是否有音的激活也是汉语研究的一个焦点,而母语是汉语的双语者如何加工英语词汇也存在争议。同时,目前大部分研究的结果都是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得到的,缺乏从发展角度研究的结果。本研究采用ERP研究技术,对汉语儿童在视觉及听觉条件下的词汇加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双语加工中的词汇通达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回答。实验一,采用视觉呈现的方式,对汉语儿童的英语词汇加工的特点进行研究,考察词汇的熟悉性的作用。采用ERP和Loreta源定位的方法,对词汇加工的过程中的词汇加工的时间进程进行监控,并分析其发生源。实验二,采用翻译的研究范式,对视觉和听觉条件下汉语儿童的中英文词汇进行加工进行研究。采用ERP和Loreta源定位的方法,对词汇加工的过程中的词汇加工的时间进程进行监控,并分析其发生源。两个实验研究共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结论:1.对于2年级和4年级的儿童来说,两种语言是分别存储的,并有一个统一的执行系统进行调配。2.L2不能直接和概念系统相联系,必须通过L1中转,本研究支持了词汇中介模型。3.输出语言的选择是在音的水平之后的,即在发音的时候进行选择。4.左半球在词汇加工中的作用更大,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右半球更多的区域参与了加工。5.2、4年级儿童在加工视觉呈现的汉语词和英语词的时候采用了形-音的加工策略,在听觉呈现的时候他们采取了音-义的策略,显示了在不同的感觉通道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策略来对词汇进行加工。6. 2、4年级儿童在加不熟悉词的时候倾向于采取音的策略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