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胺作为苯胺类农药的中间体,由于其使用效果好,广泛应用于各种杀虫剂、除草剂等,但它属于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对于苯胺类农药的降解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从长期受苯胺污染的废水排放口的土壤中筛选出了209株菌在苯胺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菌株。经复筛及高浓度的苯胺驯化培养后,得到两株高效苯胺降解细菌Ani-4-15和Ani-5-61菌株,该两株菌能够在以苯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苯胺选择性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该两株菌在苯胺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48h内对苯胺的降解率均在86%以上;在模拟实验中,48h内对土壤中苯胺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3.4%和96.6%。进一步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Ani-4-15和Ani-5-61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以及培养基中不同苯胺浓度条件下的生长和降解苯胺的情况的研究,初步确定了Ani-4-15和Ani-5-61菌株的最适生长和降解苯胺的温度均为30℃,最适pH值分别为7.0和6.0,对苯胺最高的耐受浓度均高达3000mg/L。理论及实践均表明该两株菌均适用于农药污染环境中对苯胺的降解。为了进一步研究菌体降解苯胺后的产物是否会形成新的污染物,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目前已发现的苯胺类农药的降解菌一般均以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降解苯胺,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经过对以上两种酶的活性分析发现,两株菌均产生较高活性的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rDNA编码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以及API 20 NE鉴定试剂盒鉴定分析,鉴定出该两株菌Ani-4-15和Ani-5-61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