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几乎所有人群均易感。岭南地区,雨水充沛,气候炎热,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从中医辨证具有易化热夹湿的特点,湿热证侯表现突出,清热祛湿类方药应用广泛,且多获捷效。蒿芩清胆汤是清热祛湿法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清热祛湿、解表透邪之功,是治疗温病气分湿热证的主方。相关的临床研究已证明蒿芩清胆汤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以该方为代表治疗岭南地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湿热证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应用宏观与微观的观察方法,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蒿芩清胆汤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蒿芩清胆汤治疗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在免疫炎症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患者32例,随机分为蒿芩清胆汤治疗组和利巴韦林对照组。采用中医湿热证症状分级量表与利巴韦林进行中医症状疗效对比,ELISA法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蒿芩清胆汤对中医症状及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中医湿热证症状分级量表调查,蒿芩清胆汤组与利巴韦林组在改善中医湿热证主症(发热、恶寒、身重肢倦、胸闷脘痞、纳呆恶心欲吐、便溏、口干不欲饮)、次症(咳嗽、咽痛咽痒、鼻塞、咽部充血、头晕头重、小便短赤)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和利巴韦林均能改善湿热证症状。治疗后,蒿芩清胆汤在改善湿热证主症及次症方面与利巴韦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效果更显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干预作用更明显。用药前后,两组实验各指标检测均正常。结论:蒿芩清胆汤不仅能够改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水平。蒿芩清胆汤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疗效确切,降低免疫炎症因子TNF-α、IL-6的释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湿热证模型流感病毒感染量的探索目的:探索复制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所需的合适病毒感染量。方法:实验小鼠分为8组,均给予内外湿热刺激(高脂饲料饲养、外湿热环境暴露),除内外湿热组外,其他7组分别感染不同浓度的流感病毒。观察各组小鼠症状、体征、存活率及肺脏病理改变。结果:感染病毒前,小鼠具有体重增长迅速、饮水增加、排泄物增多等特征;病毒感染后出现呼吸急促,以腹式呼吸为主,活动量、进食及摄水量减少,体毛稀疏,爪甲紫绀,死亡等。病毒感染导致小鼠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炎表现,病变程度与病毒感染浓度密切相关。120h内1LD50浓度组小鼠存活率最高。结论:复制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合适病毒感染量为2LD50。2、“肥甘饮食+外湿热环境+流感病毒感染”所致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目的:探索“肥甘饮食+外湿热环境+流感病毒感染”综合因素干预下,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情况。方法:实验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内外湿热组(B组)、湿热证模型组(C组)、单纯病毒组(D组)。实验结束后,分析比较各组死亡率、肺指数、病理形态学、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肺组织TNF-α、IL-6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病毒感染是动物死亡的直接原因。(2)在肺指数分析方面,A组、B组与C组或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病理形态学观察方面,A组、B组肺组织正常表现,C组、D组呈间质性肺炎表现;病变程度比较C组平均秩次大于D组;超微结构观察,A组肺组织正常表现,B组肺泡上皮胞浆内出现大量脂滴,C组除间质性肺炎表现外尚可见肺泡上皮胞浆内大量脂滴,D组仅见间质性肺炎表现。(4)在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方面,C组较D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肺组织TNF-α、IL-6的基因表达水平方面,C组、D组较A组或B组表达水平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从各组平均秩次变化趋势推断,C组、D组肺组织的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高于A组、B组,B组高于A组,C组高于D组。结论: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具备了湿热病证的部分临床特征,如纳差、便溏、消瘦等,且肺炎症状表现典型。湿热证动物模型具有脂肪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失调、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特性。内外湿热干预对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具有促进作用,增加TNF-α、IL-6的释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3、蒿芩清胆汤对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的免疫炎症作用机制探讨目的:选用不同剂量的蒿芩清胆汤干预湿热证动物模型,探讨该方在抑制免疫炎症方面的作用机理。方法:实验小鼠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湿热证模型组(C组)、利巴韦林组(E组)、蒿芩清胆汤高、中、低剂量组(F组、G组、H组)。实验结束后,分析比较各组死亡率、肺指数、病理形态学、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肺组织TNF-α、IL-6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蒿芩清胆汤各剂量及利巴韦林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动物的死亡率。(2)在肺指数分析方面,E、F和G各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肺指数降低趋势最明显。(3)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流感病毒感染所致间质性肺炎病理改变,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推断F组干预作用最明显。(4)在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方面,E、F、G和H各治疗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可下调流感病毒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增殖作用。各治疗组间比较,E组作用最显著,F组次之,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肺组织TNF-α、IL-6的基因表达水平方面,E、F和G各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能下调肺组织TNF-α、IL-6基因表达的增强。各治疗组间比较,F组下调趋势最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药物治疗均可不同程度下调肺组织TNF-α、IL-6蛋白表达的增强,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推断F组作用最明显。结论:蒿芩清胆汤对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的干预发挥了整体保护作用,同时具有下调肺组织TNF-α、IL-6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强的作用,且其干预作用与剂量相关,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4、蒿芩清胆汤及其化裁方药对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的免疫炎症作用机制探讨目的:依据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对蒿芩清胆汤在全方基础上进行化裁,观察不同的化裁方药对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免疫炎症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C组)、蒿芩清胆汤组(F组)、化裁1组(I组)、化裁2组(J组)、化裁3组(K组)、化裁4组(L组)。实验结束后,分析比较各组死亡率、肺指数、病理形态学、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表达、肺组织TNF-α、IL-6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蒿芩清胆汤及各化裁药均可不同程度上减少动物的死亡率。(2)在降低肺指数方面,F组作用最明显。(3)在减轻肺组织病变程度方面,从平均秩次大小趋势推断,F组效果最佳,K组和L组次之,I组和J组较差。(4)在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方面,蒿芩清胆汤及各化裁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及各化裁方均可下调流感病毒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增殖作用。各治疗组间比较,F组下调趋势最显著,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肺组织TNF-α、IL-6的基因表达水平方面,F、J、K、L各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蒿芩清胆汤及各化裁药物均具有下调TNF-α、IL-6基因表达的增强作用,从下调趋势推断F组作用最显著。(6)蒿芩清胆汤及各化裁药物均具有下调TNF-α、IL-6蛋白表达的作用,从平均秩次的大小趋势推断F组作用最显著。结论:蒿芩清胆汤及各化裁药物在减少动物死亡率、减轻肺组织炎症病变、抑制病毒增殖等方面均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下调肺组织TNF-α、IL-6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强的作用。干预作用以全方效果最显著,君药青蒿、黄芩在全方中作用较突出。根据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原则,结合化裁各组药物的干预结果,推测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热重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