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海城市在关东与中原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的枢纽位置,其民俗文化具有多种基因成分。历史上,中原政权对其统治的若即若离、少数民族政权的时而占有、闯关东带来的流民现象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海城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海城民间丧葬习俗,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复兴。与之相依附的海城鼓乐也从中得到了生机,以更具活力的姿态活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丧葬仪式逐渐趋于简化,鼓乐也跟随时代的脚步发生着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仪式过程的变化并未脱离其基本的行为规范,丧葬中的鼓乐风格转变却在一定程度上让许多头脑中装满传统的老人无法接受。从古至今,丧葬音乐就具有倡孝、教化、颂魂、娱人、聚众等多项功能,但传统的海城民间丧葬用乐恪守着以“悲”为其主格调的法则。而今,情形为之一变,乐队编制发生本质性转变;传统曲目大量流失;各种表演形式目不暇接。丧葬用乐的功能未变,但比重的天平发生倾斜。对于传统的一再缺失,每一个民族音乐学研究者都会为之惋惜。规模浩大的“集成”工作、用心良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院校“传统音乐”课程设置,表现出学者们对传统的热爱,也体现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维系。但是,我们的举动需要抓住事物的内核:传统如一条环坏相扣的连锁,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导致其他环节乃至整体的变异。本文从历史入手,寻求海城民俗传统形成的根源;以丧葬仪式用乐的功能为主线,挖掘海城鼓乐转型的深层原因;以仪式与音乐结合的法则为契机,探索传统技法的文化内涵。事实证明,学者们视为珍宝的传统乐曲逐渐被艺人们所遗忘不是喜新厌旧使然;复杂的乐学理论和繁琐的传统技法走出艺人们的视野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轮回的结果;丧葬音乐的悲切主调向“观美”的转变也不是道德沦丧与有悖人伦。时代造就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