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控制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基于这样一个时代发展背景,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城 市化重要阶段的郊区化在我国大都市中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迅速发展的进程,大都市在城 市空间高速拓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与国外发达地区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相类似的城市土地利 用无序蔓延的现象。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正画临转型时期,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 项发展,城市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以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空间 载体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关于郊区化进程中大都市城市 土地利用失控与控制的研究还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实现大都市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进行有中国特色郊区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控制的系统性研究显得很有必 要。 论文在国内外郊区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在发现问题阶段,以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 用失控特征为切入点,科学总结了全国范围内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整体特征和上海、北京、 广州三个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松散、城市土地利用总量失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和城市 土地开发强度失当的现象特征以及目标选择模糊、实施行为失效和保障制度缺位的本质特 征。在分析问题阶段,从分析城市土地商品属性、资源属性和供给、需求入手,通过相关性 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大都市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需求行为影响因素和供给行为影响因素,认为 大都市依赖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过度城市化以及市 场失灵行为是大都市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需求行为影响因素,而这个过程中忽视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社会和谐以及非市场失灵行为是大都市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供给行为影响因素。 在解决问题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谐社会以及节约型社会等理念 和目标下,在精明增长、增长管理、新城市主义、生态保护、三个集中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下,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现象特征、本质特征和需求、供给行为影响因素提出了三个方 面的对策,即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行为有效和保障制度完善。在明确发展目标对策中,突出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阶段性和层次性目标的选择;在实施行为有效对策中,城市发展行为强调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人口总量、统筹粮食生产、保障生态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城市规 划行为强调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城市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和城市土地 开发强度适中;在保障制度完善对策中,突出通过制度改良对市场失灵和非市场失灵进行控 制和引导。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 失控的内涵、规律以及通过目标、行为和制度“三位一体”进行控制的对策,即通过目标指 导需求和供给行为,通过制度保障目标和行为的实施。研究的结论为三个大都市城市土地利 用控制提供了系统性的对策,对其它大都市和城市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 利用控制也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大都市 郊区化 城市土地利用 失控 控制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关注。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文化风俗各异,千百年来所传承的都是最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造形
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现象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它适应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珠江三角洲内的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内纵横交错的水系所限定。密集的河汊呈网状相互沟通。几千年的人为改造构成独特的地貌,以堤围水闸、桑基鱼塘和外河内涌
当前的建筑形态设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多元化发展之后,呈现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墨尔本的联邦广场和北京建外的SOHO分别代表了建筑形态价值取向的两个极端:对新奇形式的
历史证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再生产的不间断性规律决定的。一般来说,每一个发展阶段要经历三个主要时期:产生和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学位
论文试图通过对正史、地方志、历史杂记、族谱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场调研与实践项目资料的考察、分析,运用综合的方法整合这些内容,从而能够获得对明清时期的顺德大良城较为整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与西方的城市化道路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背景不同导致城市化发展道路、发展机制等存在差异,特别是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作用。在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中,各种体制形
学位
作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病人、孕妇等,常常由于居住区内存在的物理障碍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本文对寒地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居住区环境进行了
本文立足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积极关注发展超过半个世纪以上的老校区建设状况。面对老校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的忽视和急功近利的拓展,试图在一定量的实地
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因而也是中国最早有近代建筑发育的城市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出现领事馆、工厂、码头、洋行等,外国教会的教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