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水浒传》三个英译本中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绰号的翻译。《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本文采用了三个影响比较深的英译本,译者分别为赛珍珠、杨氏父子和沙博理。绰号,是根据人的特征而给人另起的非正式名字,经常含有含有亲昵、憎恶或嘲弄的意味。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各有自己的绰号。本文将其归纳为四类:外貌类、性格类、特长类和其他。其中,这些绰号或借助中国历史人物,或借助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或动物称谓,或借助中国极富文化韵味的神圣封号。本文将逐步分析各类绰号中所含的文化内涵。文化失真是指由于不同语言各自的文化特征所导致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的丧失现象。从文化传递角度,韦努蒂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异化要保留的不仅是纯语言的形式特色,还有异域的文化风貌,而归化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还要使原文的文化特色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规约。本文基于语料库,运用语料库和文学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一百零八个绰号称谓语进行分类,统计每一类的数目;然后借用工具,对每个绰号称谓语均以“一对三”的形式输出,根据分类检索出英文对应的翻译;进一步通过归化异化策略分析译文对原文的处理情况。对三个译本的绰号称谓语翻译进行语内和语间平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译者的翻译风格。赛珍珠采用异化比例最高,偏爱直接从字面上逐字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但易造成读者对文化的误读和误解。赛译本的读者群也仅限于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外国读者。敦氏父子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但其绰号称谓语翻译不如赛译“忠实”于原文,不能完全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适合初学国外读者进行阅读。沙博理采用异化的策略,但也使用了大量未译策略。多数绰号称谓语未进行翻译,无法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本文全面、客观的统计《水浒传》各类绰号称谓语,为《水浒传》绰号称谓语翻译提供更多可参考的译文,并为其他典籍的称谓语翻译提供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