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和始于2004年并持续至今的禽流感事件,在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的同时,也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报告》向社会发布,以市场为主的医疗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医疗改革之路”在随后一年中争论不断,各种模式之争不胫而走。
针对近年来广泛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医疗服务效率低下、公平性下降的现状。笔者首先从医疗卫生领域的经济学分析入手究其根源,信息不对称、供给创造需求、逆向选择和垄断性决定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失灵”,加上政府对于市场的迷信和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政府失灵”由此显现。扭转“双重失灵”的影响,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行业,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随后,笔者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及公共卫生投入情况进行论述,特别是从总量与结构两方面剖析了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公共投入与资源配置的不足。通过借鉴经合组织国家的发展经验,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对这一领域公共投入的宏观政策及相应措施:从明确公共卫生目标入手,确保公共卫生投入的制度环境;在分权体制下,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革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完善现行医疗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