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桃流胶病病菌侵染新梢形态观察及鉴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流胶病(Peach tree gummosis)分布广泛,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病尤为严重,目前已影响到桃产业的健康发展。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spp.)真菌是引起桃流胶的主要病原菌,而Fusicoccum aesculi是桃树上分离频率最高的。桃流胶病菌可以通过皮孔、气孔、伤口等途径侵入树体,明确桃流胶病菌侵染寄主后的初期症状,对把握流胶病最佳防治时间有指导意义。本试验以桃当年生新梢上的乳白色气泡状斑点为初始研究对象,结合石蜡切片观察了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在此部位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斑点发育阶段特征将疑似流胶病病菌引起的乳白色气泡状斑点的发育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对5个阶段的斑点组织结构进行石蜡切片观察:(Ⅰ)乳白色气泡状凸起(直径<1 mm),对应的组织切片可以看到表皮下的皮层细胞分裂活跃,使表皮向外凸起;(Ⅱ)3天左右斑点中央变褐(直径<1 mm),中间皮层细胞开始木栓化;(Ⅲ)10天左右全部变褐未开裂(直径约1 mm),整个斑点都呈紫红色,木栓化;(Ⅳ)20天左右斑点全变褐后中央开裂(直径1-2 mm),木栓化向周边扩展,中间皮层组织开始溃散开裂;(Ⅴ)40天后中央木栓化加剧,周边变褐形成病斑(直径>2 mm),斑点周边1-2 mm范围内都呈紫红色,皮层局部溃散。2.不同阶段病原菌的分离从不同阶段的斑点分离病原菌,每个阶段取120个样,对分离到的疑似葡萄座腔菌的菌株进行纯化培养。这类菌株在5个阶段的分离率分别为0%、20.8%、60.0%、75.8%、80.8%,其分离率随分离阶段的推后而明显增加。3.病原菌的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挑取WH-9,WH-16,WH-31,WH-66,WH-73,WH-76,WH-176,WH-X5,WH-X37等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9个菌株均为Fusicoccum aesculi,挑取其中四个菌株进行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WH-31和WH-X5能引起桃树流胶,从发病部位能再分离到与原接种菌株一致的菌株。
其他文献
梨(Pear)属蔷薇科(Rosaceae)梨亚科(Pomaceae)梨属(Pyrus L.)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为解决困扰梨生产已久的果实储藏、保鲜问题,本研究以乙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本试验以沧县枣种质资源圃142个和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内的82个枣品种为试材,采用TTC染色法对各品种成熟花粉的大小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树冠不同部位、枝龄、节位、花级次对大花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本试验以富士(Malus domestica cv. Fuji)为主要试材,于2006年-2007年分别在山东蓬莱市湾子口园艺场和山东农业大学园艺试验站,研究了等量钙肥分期施用对盛果期富士不同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