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应该是以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如何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运动是体育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各高校施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主要是从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m、800m、1000m、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主要依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以及精气血液神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认识与辨析为分类方法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中医体质调查主要依据信度、效度评价良好的《中医体质量表》和《中医体质类型分类与判定》标准为判定工具,辨析体质类型。以上两种体质测试虽在内容、方法、评分标准等方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式,但结果都是为体质健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因此,这两种体质测试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关性联系。通过对大量学生群体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中医体质测试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数理统计上采用SPSS18.0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与Pearson简单相关性分析。将中医九种体质类型分别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目测试数据进行组内对比分析,探究中医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期将中医体质调查的“内”与《标准》体质测试的“外”相结合,探讨中医体质调查作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辅助手段评价机体机能的可行性。同时,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56名气虚体质女大学生,随机分为健身跑和对照两组各28人。健身跑组根据气虚体质元气不足的中医体质特征,以提高该体质类型的肺功能为主要目的,采用有氧耐力运动方式,持续训练方法进行健身跑运动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运动干预。经过连续12周的运动干预后,观察2组学生前、后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心肺功能指标以及中医体质测试结果的变化情况。2组实验前、后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论:根据数据对比结果,平和体质的各项测试指标总体要好于其他偏颇体质;平和质与身高呈一般性相关,与体重、BMI(体重指数)、立定跳远具有显著性相关;气虚质分别与身高、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呈一般性相关;阳虚质与体重呈一般性相关,与肺活量呈显著性相关;痰湿质与1000m呈一般性相关,与800m呈显著性相关;气郁质分别与50m、坐位体前屈呈一般性相关,与800m、一分钟仰卧起坐呈显著性相关。28名气虚体质女大学生经过连续12周的有氧耐力健身跑运动干预后,其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均有所改善,其中20名学生由气虚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而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测试数据,变化不明显或是有所下降,其气虚体质未能转变为平和体质。实验证明,有规律的持续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对气虚体质的转变以及身体机能、素质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有规律持续性有氧耐力运动可影响偏颇体质,偏颇体质的改变也会改善机体机能的活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