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技术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t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缺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状况,为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少国家都先后推出营养强化食品,来补充日常膳食中所缺乏的重要营养素。特别是在美国,营养强化产品已近万种,占到所有食品的80%。稻米是世界特别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是在加工、淘洗过程中其营养素损失严重。为提高国民营养,对大米进行营养强化,补充人们在营养摄入中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营养强化米的制作技术中,蒸煮挤压营养强化技术是目前的最新技术,一些科研人员在蒸煮挤压营养强化米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不足,如对蒸煮挤压营养强化米的配方优化技术、挤压成型技术、湿样品的干燥技术、营养素的贮存稳定性及成品贮存条件的研究、品质评价体系、工业化生产线的设备配套研究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营养强化米的工业化生产。为此,本研究提出利用杂粮作为营养素的载体原料,使用单螺杆蒸煮挤压技术,制作全新的可用于大米强化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用以实现对大米的营养强化并彻底改变了过去大米强化的方式,对杂粮的深加工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配方的设计(1)在对挤压原料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线性规划理论,针对产品营养要求及原料挤压特性的一些限制条件,采用计算机编程,设计出了适合不同人群食用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基础配方三个(普通型、青少年型、高纤维钙型)。其基础配方为:①普通型:标准籼米30.0%,玉米(黄)64.0%,糯米0.5%,小麦标粉2.0%,燕麦全粉0.5%,高粱1.0%,黄豆粉2.0%;②青少年型:标准籼米24.5%,玉米(黄)60.0%,糯米1.0%,小麦标粉3.0%,燕麦全粉2.4%,高粱4.0%,黄豆粉5.0%;③高膳食纤维钙型:标准籼米28.2%,玉米(黄)60.7%,糯米0.5%,小麦标粉0.5%,燕麦全粉1.0%,高粱1.0%,黄豆粉3.0%,麸皮5.0%。(2)在综合考虑《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94)、《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与普通大米混配比例、加工损失等各种因素后,确定了各种营养素在试验原料的添加量:①普通型:VB1、VB2、VB6、VB12、VC、VD3、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添加量每100g分别为1.75mg、1.75mg、2.5mg、1μg、75mg、75μg、2100 mg、45.59 mg、50.66mg;②青少年型:VB1、VB2、VB6、VB12、VC、VD3、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添加量每100g分别为1.75mg、1.75mg、2.5mg、1μg、75mg、75μg、2200 mg、65.1 mg、54.15 mg;③高膳食纤维钙型:VB1、VB2、VB6、VB12、VC、VD3、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添加量每100g分别为1.75mg、1.75mg、2.5mg、1μg、75mg、75μg、2400mg、45.59 mg、50.66mg。2.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挤压造粒技术的研究(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工艺参数范围:物料加水量22%~30%,挤压螺杆转速35rpm~45rpm,三段机筒温度控制在120℃~140℃(指中间温度),出料端机筒温度80℃,模板选用32孔的椭圆孔模板,进料器转速9rpm,切刀转速根据螺杆转速对应。(2)通过SAS8.0软件建立了弹性、咀嚼性、粘附性、耐煮性及感官评分与各影响因素的多项式数学模型(y1为弹性,y2为耐煮性,y3为咀嚼度,y4为粘附性,y5感官评分,x1为螺杆转速,x2为机筒温度,x3为物料加水量):(3)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得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最优成型工艺参数是:当出料端机筒温度80℃、模板选用32孔的椭圆孔模板、进料器转速9rpm、切刀转速为600 rpm时,物料加水量25%,挤压螺杆转速40rpm,三段机筒温度控制在118℃~128℃138℃,可得到品质优化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产品。3.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技术研究(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条件范围为:热风温度45~60℃、热风风速0.2~0.4 m/s、铺放厚度0.5~1.5 kg/m2。(2)用Matlab7.0软件,对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基含水率与干燥参数热风温度、风速、铺放厚度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方程:①不同温度条件下:②50℃,不同风速条件下:③温度50℃、风速0.2m/s、不同厚度条件下:在曲线拟合的基础上研究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特性,得出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特性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原料。(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并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干燥时热风温度、热风风速及铺放厚度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耐煮性、咀嚼性、粘附性、弹性及感官评定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速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热风温度呈极显著的影响。(4)综合考虑干燥速率、生产效率及能源消耗,最终确定干燥最佳参数为:热风温度60℃、风速0.2m/s、铺放厚度1.5kg/m2。在此条件下,干燥时间为36min,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即可达到安全贮藏水分要求(湿基水分约为12%)。4.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贮藏稳定性研究(1)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在储藏过程中随储藏期的延长、储藏温度的升高,维生素保存率下降(特别维生素C和维生素D3下降明显,B族维生素相对稳定),水分和酸价上升,钙、铁、锌基本稳定。(2)包装方式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各成分有一定影响:罐装对维生素有较好的保持作用,4℃、罐装储藏条件是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最佳储藏条件。(3)暴晒条件下,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维生素保存率小于4℃,与20℃基本接近,总体高于37℃。5.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品质研究(1)加水量、保温时间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米饭的最终品质均有很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按1:1的米水比进行加热蒸煮:加热停止后,保温15min~30min,可得食味较佳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米饭。(2)验证试验结果:感官评定试验结果表明,挤压普通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米饭感官方面优于魔芋挤压米和日本淀粉营养强化米,稍低于普通米饭。(3)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确定了三种杂粮营养强化剂产品的营养素含量,同时确定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与大米的合适混配比例为1:4或1:5,并提出了产品的质量标准。6.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设备配套研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工艺流程,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工业化生产设备进行了选择,绘出了生产线的设备工艺流程立面图和设备工艺流程平面图。本论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首次将杂粮作为营养素的载体原料,并制作出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而运用于大米的强化,改变了过去大米营养强化的方式;(2)首次利用单螺杆蒸煮挤压技术和薄层干燥试验设备,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配套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套完整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工业化生产技术。本论文的部分研究内容已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科技》上发表了4篇研究文章。
其他文献
城市更新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城市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分析和解构城市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工具,在解构城市复杂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主体更新、单元更新和系统更新"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城市更新模型,探索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并在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中进行检验。
目的探讨一般常见光接触过敏原与黄褐斑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为日晒与黄褐斑之间可能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依循英国光学皮肤病研究组推荐的光斑贴试验方案,从国家化妆品光感性皮
20世纪以来,巨灾频发,给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世界保险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承保能力不足是保险业在面对巨灾风险时所表现出的最大难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个难
重点探讨了关中地区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构建思路。首先系统梳理了地下空间理论,发现地下空间建设本应是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进行解读,并深入研究关中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从城市层面探讨了关中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路径。初步提出了关中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总体架构,为关中地区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规划转型提供一种参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以及大学生毕业人数与待业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困扰当今中国、并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
背景与目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患者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之一,为ESRD患者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因其对中分子物质清除
我国大城市已有丰富的市级行政中心迁移带动新区发展实践经验。通过分析7个案例城市新市级行政中心周边2km半径、5km半径范围内迁移前后企业数量变化,总结归纳市级行政中心迁入地功能集聚和产业发展的模式、经验、教训,包括:影响空间范围上,新址周边2km产业集聚显著加速;搬迁时序模式上,呈现政府搬迁前置与政府搬迁后置两种典型迁移模式;功能定位上,新址周边普遍向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发展;产业演进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陕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其传统村落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点状要素时空格局研究的经典方法——地理集中度与核密度估计法,以陕西五批次共计1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判断它们在地级市水平上的聚集性,然后分别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陕西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保护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