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人种志是教学论与人种志联姻的一种研究范式,属于微观的人种志研究。在西方,课堂人种志已发展成为一种操作化很强的技术体系,在我国,这一方法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作为一种方法论价值体系,课堂人种志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研究领域,而是对课堂现象、事件和行为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基础上,探究特定课堂文化背景下师生教育信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职业特征的一种方法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原则、标准、理论基础。一般而言,课堂人种志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选点、走进现场、在现场中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文本的写作等四个阶段。为了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课堂人种志对时间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要求研究者在课堂场域停留一定时间。作为一种操作化很强的技术体系,课堂人种志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伦理道德等四个维度对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人种志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产生的局限性,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信度。课堂人种志包括三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基本方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深描法。通过参与观察课堂呈现的现象、事件和行为,衍生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意蕴。通过深描,对这些现象、事件和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最终形成文本。课堂人种志的写作不仅是研究者对资料整理、遴选、分析的过程,也是研究者对自身研究活动重新审视和反思,最终建构教学理论的过程。尽管不是每次研究都需要理论构建,但最终理论的建构都必须仰仗每次资料的支持。它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将材料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之中,形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富有解释力的佳作。回访是课堂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已有的研究点进行再次访问,进而展开研究的过程,它是课堂人种志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回访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订正、促进知识的发展,加强学术的可信度;具有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表明课堂研究不仅是动态的、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意义的;有助于研究者在对已有研究点审视的基础上,展开多点的课堂人种志研究,通过不同研究点时空组合的相互联系,解决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问题。随着课堂人种志在我国的发展,一些学者也在逐步运用这种方法对课堂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一方法是如何在实践中被加以具体运用,并从中吸取经验。作为对一种方法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述层次上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方法在课堂研究如何运用,笔者利用带学生去新疆沙雅实习支教整整一学期的机会,在对所带学员课堂教学参与观察中衍生的问题基础之上,通过深度访谈,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最终以文本的形式加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