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排尿障碍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排尿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神经系统损害常被认为是排尿障碍重要的影响因素。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是脑小血管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但影像学标志物和排尿障碍之间的关系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为探索脑小血管病人群排尿障碍的分布,影像学标志物和排尿障碍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未来针对脑小血管病患者排尿障碍的医治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使用脑小血管病队列研究数据库,纳入全国50家中心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脑小血管病患者临床信息。使用调查问卷收集排尿障碍方面的数据,包括任何形式的排尿障碍、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和日间排尿频率。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Peri 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PVWMH)、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重度脑白质高信号(Severe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severe WMH)、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基底节微出血、脑干微出血、皮层脑叶微出血、腔隙以及脑小血管病总负荷。定义重度脑白质高信号为Fazekas评分≥2分的WMH。定义脑小血管病总负荷评分=3分为高负荷评分。使用单因素分析查找排尿障碍相关因素,使用多因素分析排尿障碍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84名患者。单因素分析中,有排尿障碍组在所有影像学标志物上占比均显著高于无排尿障碍组。急迫性尿失禁组WMH(74.2%vs.64.6%,P=0.01)、PVWMH(74.2%vs.63.8%,P=0.005)、DWMH(70.2%vs.60.1%,P=0.007)、重度脑白质高信号(27.0%vs.16.3%,P<0.001)、CMBs(39.3%vs.21.7%,P<0.001)、各部位CMBs(P<0.001)、高负荷评分(7.3%vs.3.4%,P=0.008)人数占比均显著高于无急迫性尿失禁组。日间排尿频率与WMH(P=0.016)、PVWMH(P=0.002)、CMBs(P=0.007)基底节微出血(P=0.011)、皮层脑叶微出血(P=0.019)、高负荷评分(P=0.035)相关。多因素分析中,重度脑白质高信号(OR=1.335,95%CI(1.028-1.733),P值=0.030)、CMBs(OR=2.482,95%CI(1.991-3.095),P值<0.001)是排尿障碍的危险因素。重度脑白质高信号(OR=1.504,95%CI(1.019-2.219),P值=0.040)和 CMBs(OR=2.102,95%CI(1.505-2.937),P 值<0.001)和急迫性尿失禁独立相关。日间排尿频率与CMBs独立相关(>5次vs<3次/天相比:OR=1.578,95%CI(1.096-2.272),P 值=0.014)。结论本研究发现排尿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为severe WMH和CMBs,二者也都是急迫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和急迫性尿失禁无关。CMBs是日间排尿频率增多的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总负荷和排尿障碍显著相关。
其他文献
背景香烟烟雾(Cigarettesmoke,CS)暴露是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吸烟对脂代谢及动脉壁脂质沉积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CS暴露对小鼠脂代谢和动脉壁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C57BL/6J小鼠构建动物模型,分设三个实验组:CS暴露组、褪黑素保护组、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脂,免疫组化评
主动脉弓部疾病复杂多样,如急性主动脉夹层,慢性主动脉瘤等。主动脉弓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患者接受主动脉弓部手术时面临多种风险。除与弓上三分支血管直接相关的神经系统风险外,心肌梗死,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很常见。某些主动脉疾病特殊的病理解剖以及主动脉弓部手术所依赖的特殊循环策略,有可能引起多个血管床缺血,进而导致心脏,脑,脊髓,肾脏,胃肠道和四肢的灌注不良。起初,人们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
第一部分目的:探索新型血清标记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及肾损伤分子1(KIM-1)在轻链(AL)型淀粉样变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AL型淀粉样变患者的基线及治疗后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测定NGAL与KIM-1浓度,与其临床资料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共计173例患者纳入研究,以1年生存为预后事件确定出NGAL
研究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应用极为广泛,但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循证医学证据认为NSCLC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化PD-L1>=1%时,使用PD-1/PD-L1抑制剂使患者获益,但临床实践中经常取不到足够的病理组织,且每个具体病人的治疗效果差别也很大。免疫治疗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irAE即为免疫增强造成,一旦出现严重的irAE,不仅干扰正
一、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多中心队列研究[背景]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Pulmonary Takayasu’s arterit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PTA-PH)为大动脉炎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类较罕见的肺血管疾病。PTA-PH患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常导致延迟诊断或误诊,预后不良。目前关于PTA-P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状况及远期预后的资料相
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
[研究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在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患者中居首位。同时,CHD是最常见的致死性畸形,占比高达30%-50%。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CHD,约占CHD的20%-35%。遗传因素在VSD病因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尽管基因技术已取得重大
背景和目的: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1]。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整个脑卒中的15%,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的死亡率最高。高血压脑出血大概占所有脑出血的70%,同时,高血压也是目前已知诱发脑出血的最大危险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脑出血负担最重的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世界水平的两倍。然而,目前高血
课题一:肺泡巨噬细胞Lkb1对其自稳的调控缺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y)的基因或蛋白表达水平在Cd11cCreLkb1f/f小鼠AM中均降低,其激动剂可部分挽救AM脂质堆积状态。结论:Lkb1在AM胞内糖脂代谢调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OS抑制剂或PPAR-γ激动剂可一定程度挽救Lkb1
研究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革新性的改变,已广泛应用于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患者在接受ICIs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不良反应,与ICIs药物引起机体免疫平衡紊乱相关,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既往队列研究提示irAEs与免疫治疗预后存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