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伤逝》是我国民族歌剧中优秀的代表性作品,新颖的创作理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颇受业界人士的好评。该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首演于北京。讲述了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爱情,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恋,后来由于社会的压力和自身的原因,在经历了最初的甜蜜和生活的风雨之后最终相离,造成一伤一逝的结局。歌剧创作忠实于小说原著,在结构上独具匠心,将全剧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场景,通过季节的更替来交代故事发展的脉络,借此来表现男女主人公短暂而凄美的爱情之路,颇具象征意蕴。论文选题从涓生的角度出发,对涓生的主要唱段进行分析,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本体形象为参照,与原著中“涓生的手记”这一概念相对应,将小说中的形象刻画和歌剧中的角色塑造进行对比分析,解读歌剧是怎样音乐地表述小说中涓生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歌剧《伤逝》进行分析和研究,诠释男主角涓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歌剧《伤逝》中涓生的主要唱段为研究本体,对唱段的结构安排、演唱分析,以及其间呈现出的美学特征进行阐释,还原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的主体作用。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场景中选取《她夺走了我的心》、《紫藤花》、《金色的秋光》和《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这四首代表性唱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音乐分析法进行研究和论述。一方面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谱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文字说明,阐明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对唱段进行合理的演唱处理分析,以期取得表情达意的作用。对涓生的角色进行细致的研究,实现歌唱艺术的深入理解与认识,并将理解与感悟反馈到歌唱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演唱水平,更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理解《伤逝》的重要意义与历史价值。研究发现,在歌剧《伤逝》中,涓生所塑造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曲家和剧作家将男主角涓生的个人品质和形象的演变寓于一年四时季节的变迁,在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品格,托物言志,通过季节的转换将涓生所塑造的人物特征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