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粤北瑶汉关系研究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edsou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学术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和历史文献法,对民国时期粤北地区瑶汉族关系从地域、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两族关系在民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汉族对瑶族的强大影响,导致了瑶族在经济上对汉族的依赖,由于瑶汉所处地域相对复杂,瑶汉社会关系还不够密切,瑶族文化还保留了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以及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一章主要论述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人口分布及其特点。认为瑶汉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从地势上看,瑶汉分布呈阶梯状分布;从瑶族内部来看基本处于散居状态;从汉族(客家)内部来看基本处于聚居状态。从方位上来看,东部瑶族分散性强,西部瑶族聚居性强;东南部客家分布密集,西北部汉族(客家)分布相对较少。瑶汉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瑶汉人口相差悬殊,瑶族人口增长率低于汉族,瑶族人口寿命较短等三方面。第二章主要从生产领域、商品流通以及分配领域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粤北瑶汉两族间的经济关系。认为瑶汉族的经济交往是沟通两族的最有效、最经常的方式之一。也是其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其他关系发生的基础。第三章从通婚、认同年、挨伙计、收养等方面论述瑶汉两族的社会关系;从衣着、住房、语言、医疗、教育等方面论述瑶汉两族的文化关系。鉴于两族的社会文化关系错综复杂,内容众多,本文只是选择了上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了论述。瑶汉两族的通婚直接增进了瑶汉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融合;“认同年”、“挨伙计”以及认亲、领养则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与信任,增进了民族感情。而民间医疗则直接加强了两族的艺术交流和友好互助,教育则积极地促进了两族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第四章是对前三章内容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关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汉对瑶的影响大于瑶对汉的影响、相对平等的互通有无、瑶汉间社会往来和文化交流较少、瑶汉关系友好多于仇恨。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瑶汉族关系特点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对粤北瑶汉族的地域人口分布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并且通过数量分析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结论;其次是将瑶汉间的雇佣关系置于纯粹的经济关系之中予以考察(改变过去从政治关系来考察的角度),以便更加客观地反映两族间的经济往来。第三,对民国时期瑶汉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友好多于仇怨,和谐多于对抗的结论。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流进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也改变了城市原有的民族结构,加速了城市的多民族化和文
本研究通过调查云南黑树林打洞梁子人们日常生活中水的认知与分类系统,来探讨家庭、村落、社区等社会空间与水的关系,与以往民族学/人类学在水利社会研究中主要关注“大写的
丧葬文化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它却是一个学者们常常涉足的研究领域。由于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民族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丧葬文化的研究,有
为了提高蚕种质量检测效率和减少检测误差,对14 个品种114个繁育批次的一代杂交蚕种样品和同一杂交组合的34个繁育批次的一代杂交蚕种进行了标准调查方法与一次性调查方法的
当今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和美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代表,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实行着不同的国家政
超星公司成立于1993年,发展至今已经拥有近19年的历史,一直专注于数字图书馆行业。在从事数字图书馆行业的企业中,超星公司属于开展数字资源业务较早的企业,数字图书馆规模最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