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草木樨杀菌活性成分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为试验材料,采用活性跟踪法,对黄花草木樨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活性测定以及结构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用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法测试了黄花草木樨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黄花草木樨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在干样5 g/L浓度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3.6%、89.9%和84.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样10 g/L浓度时,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和小麦条锈病均有较高保护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3.4%和63.3%及58.6%和60.1%。2.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对黄花草木樨化学成分进行了预试。结果表明,黄花草木樨中可能含有挥发油、油脂、甾体、萜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糖及其苷类等化学成分,未检出生物碱、黄酮等类物质。3.以油菜菌核病菌为跟踪菌种,对黄花草木樨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从黄花草木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活性单体化合物,其中,单体化合物R3因数量较少未能打谱鉴定,其他3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1,2-苯并吡喃酮、棕榈酸和β-谷甾醇。4.测定了1,2-苯并吡喃酮的抑菌生物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2-苯并吡喃酮对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的毒力,其EC50分别为2.2 mg/L、14.1 mg/L、10.7 mg/L、31.8 mg/L、27.6 mg/L和45.7 mg/L。以抑制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2-苯并吡喃酮对黄瓜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毒力,其EC50分别为57.3 mg/L、64.8 mg/L、192.6 mg/L、9.9 mg/L、94.5 mg/L和8.9 mg/L;测定了1,2-苯并吡喃酮对小麦条锈病的活体抑菌活性。在1000 mg/L剂量下,l,2-苯并吡喃酮对小麦条锈病的保护效果为57.9%,治疗效果为40.9%。
其他文献
唑菌酯(英文通用名:pyrazoxystrobin,试验代号:SYP-3343)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前期研究发现其对稻瘟病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都有出色的活性,并且优
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包括200多种病毒,其中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等许多病毒给世界农业生产造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锈良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易行和对环境安全的核心措施,但一个抗病良种推广后总逃不脱抗病基因失效的厄运,形成抗病品种的兴衰循环。植物的高温抗病性是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所表达的一种低反应型抗病性。高温抗条锈品种具有非小种专化性,持久性的特点。小偃6号是20世纪70年代西北植物研究所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导入长穗偃麦草基因育成
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深入进行,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基本学科,英语教学在这次新课改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以往小学英语教学总是局限于教师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点。而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小学英语教学要倾向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运用能力。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英语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