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复合化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大量实践、校园规划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学术勃兴,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的复合化设计思想应运而生。事实上,国内外大学校园的生活区建筑一直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复合化的演进历程,时至今日,出现了学憩模式多样化、功能布局多元化和空间渗透多义化的明显倾向和趋势,共同促动着生活区建筑走向更高层级的复合化发展。而在寒地城市的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复合化设计方面显然拥有更多的内在合理性与比较优势。本文以功能逻辑和空间体系的复合化为抓手,以在校师生的生活模式及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对校园内学生宿舍、食堂、商业餐饮建筑、交流阅览建筑、休闲活动空间等建筑空间的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针对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涉及的气候适宜、功能复合、空间关系、建筑形态等方面挖掘各建筑间的联系与影响,探讨了现行的以及可能的复合化设计模式,建立适应自然气候的“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复合化设计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结合城市、校园与人的关系构建设计逻辑。研究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逻辑展开。首先对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进行基本解析,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相关概念和范围的界定。通过介绍生活区建筑的发展情况导引出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需要进行复合化设计的动因和优势。在分析得出复合化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提出复合化设计的理论和基本设计原则,分别以功能和空间两个方面构建内容体系。功能层面上,研究了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的功能复合化设计问题,对功能要素的体系构成和关联组合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针对地域特色着重研究功能布局形式和流线组织方式,得出合理的功能复合设计手法,并综合考虑因功能复合而产生的设计弊端和寒地特殊问题的应对处理。空间层面上,针对生活区建筑的空间复合化设计的研究。按照空间体验的逻辑顺序,将对空间的研究归结为对尺度调整、界面灰化和布局叠合三方面的理解,基于“因势利导、适寒应变、紧凑集中”的原则进行复合化设计。通过对寒地气候下存在的如日照需求,空间舒适性等问题的研究,探讨寒地适用手法,营造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空间的人文环境及亲和氛围。最后,将建筑功能与空间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设计手法加以延伸,总结空间形态的两种构建类型,即整合型生活综合体和组团型生活单元体,并结合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交通流线、景观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研究。本文以提高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功能合理性及空间舒适性的本质意义为出发点,遵循制约因素,发掘优势特色,整合技术资源,丰富学生生活。探讨生活区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及如何将地域、流线和人文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化特色的、舒适宜人的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并希望能为有针对性的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雨水是一种轻度污染的天然水资源。高校校园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更新改造是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关注的一个新课题。当大多数近现代工业的代表城市进入建设高速发展期后,都面临着原有工业用地重组或迁移所造成的原工业遗产
寒地大学校前区空间作为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校园形象窗口,随着校园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科技地位地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校园设计实践和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寒地大学校前区空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的百货与购物中心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体验消费成为市场竞争关注的焦点,体验式商业中心逐渐成为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之
城市眺望景观是城市空间辨识的参照、是城市形象展示的载体,是城市文化记忆的积淀。然而今日中国的城市眺望景观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
学位
在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塑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设计要素众多,过程复杂,必须寻求更理性
工业建筑作为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建筑类型,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工业建筑用地一般占总用地的25—30%;而在一些工业型城市,因拥有一些大、中型企
本文主要以江南地区城市为例,探讨了在当今城市水系不断衰退和城市特色不断丧失的背景下,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城市水系方面传承江南地区城市特色的对策措施。本
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大国,同时高龄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家庭的养老负担日益增大,需要新的养老体系出现。单一的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方式都是不适宜的,只有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养老体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