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使这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互联网的使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然而结果并不统一,其中一些研究显示学生互联网使用对其学业成绩的正向效应,另一些研究发现了负向效应。目前科学素养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口号、流行语、口号和当代教育目标,而互联网使用对科学素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PISA作为20世纪初新启动的教育评价项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并展开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解释互联网使用与学生科学素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本研究选取中国四省市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2015年的数据,在控制了相关背景因素后,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互联网使用对我国15岁中学生科学素养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基于PISA2015数据库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时间对科学素养的影响;(2)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偏好对科学素养的影响;(3)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态度对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初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对学生科学素养表现有显著影响,父母适度控制在7-9岁让自己的孩子接触互联网对其科学素养表现得正向影响最大。(2)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其科学素养表现有显著影响,周一至周五15岁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时间对其科学素养表现存在负面影响,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则对其科学素养表现得负向效应就越大,尤其是互联网使用时间在4小时以上;在周末,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其科学素养表现存在正面影响,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对科学素养表现的正向影响最大,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超过6小时对科学素养表现的正向影响最小,过度使用互联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表现无益。(3)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偏好对其科学素养表现有显著影响,我国15岁中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学习偏好对其科学素养呈现正面影响,互联网使用娱乐偏好对其科学素养表现呈现负面影响。(4)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积极态度对科学素养表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1)提高互联网使用率,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2)控制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时间,避免中学生沉迷于网络;(3)当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可以让其适当接触互联网,适当控制在7-9岁;(4)培养学生养成互联网使用学习偏好,避免中学生沉迷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