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雕塑生命意识表达的感性特征——以安东尼·葛姆雷为例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kenn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西方形而上思维的最大余孽,而这种逻辑理性式的思维模式最终发展成为理性的工具化,成为操控人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判断的基本方式,现代艺术史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整体进程中发生的,从这一方面讲,代表后现代艺术主要特征的观念艺术或许是工具理性发展的必然。  观念艺术为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媒介和观念拓展提供了极大助力,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艺术内部概念、艺术家观念的阐释和宣扬。但是它所面临的困境是“它一方面不能显示艺术的特性,一方面又过于冷漠、概念、晦涩和教条”。因此,追求作品的感性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就显示出了重要价值,“YBA”的探讨也因而引人注目,它的出现标志着把艺术“从观念拉回感觉,从头脑拉回身体,从文本拉回现场”。感性特征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作品特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立足于普罗大众的、身体的层面而不是艺术内部的、知识的层面对待创作过程,这也正是所谓“生命感性的形式”。  同为英国艺术家的葛姆雷在作品感觉的层面上和“YBA”保持了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在作品中避免故事性叙述,也回避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和观念宣扬,他追求静止性,把雕塑作为一个纯净的体验场,让观众有机会通过它而改变自身在宇宙中存在的经验。  葛姆雷早期的人生经历对他以后人物雕塑创作的生命意识表达的精神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严格的天主教家庭到信仰缺失,再到印度冥想式的生活方式,他对身体和精神之间关系的认知经历了颠覆与再造。  他的作品试图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在雕塑中探讨关于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其作品围绕身体本身展开,不是想象中的,而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直接出发点。他的雕塑开始于他自己被翻模的经验当中。他把身体更多的当作一个我们的意识寓居其中的场所而不是物体,而包含在其中的身体经验是创作的核心出发点。这种方式也自然的走出过去雕塑把人物形象作为一个表述的工具和客体来对待的方式,在葛姆雷的作品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并不是作品的重心。在葛姆雷看来,通过他的身体翻制而来的雕塑并不是他本人的代表,而是跟宇宙的其他物体一样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立存在,它仅仅是件雕塑。  但是对人物的表现作为雕塑艺术史上的绝对中心,不仅是简单的作为雕塑艺术表现的题材,它们更深的关系表现在人对自身形象难以把控的迷恋,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对自身生命状况的关怀。从这一角度说,葛姆雷又和传统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延续关系,他没有跟随历史进步论者斩断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相反,他清楚的认识到,现代主义只是整个人类进程中的一小部分。  安东尼·葛姆雷作为当代具有国际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很多时候表现出了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的宏大力量,不断的向人的内心深处潜行,以身体经验的方式表现生命存在本身。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调查灾后都江堰市石羊镇群宴的食品卫生状况,探讨灾后农村群宴的食品卫生监管模式,防止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ood
期刊
自中国加入WTO,国外强势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而国内众多本土企业,由于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原始工业积累,有些在硬件上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但是在软件上,对于品牌意识先天不足,以致在实际操作中无从着手。实践证明,要建立强势品牌继续参与竞争,设计成了品牌国际化中最有力的武器。 一个品牌背后承载了文化、历史,同时也代表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等等巨大无形价值,这些无形价值为品牌塑造了独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