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黄土中碳酸盐矿物的来源、分布与古季风变迁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风降雨影响东亚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等,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准确的季风降雨预测可以规避灾害与减少损失,但目前仍存在争议。研究与未来类似的间冰期时期东亚季风降雨的变迁与全球温度的联系,例如暖的早更新世(2.6-1.65Ma)和中布容事件之后(0-0.43 Ma)的间冰期时期,可以更好地理解季风动力学,并为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降雨的预测模型提供参数和约束。然而,这两段暖的间冰期时期的东亚季风降雨变化及其与全球温度的联系仍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夏季风指标同时受到温度与降雨的影响,以致很难探讨这些时期季风降雨与全球温度的联系及其季风降雨动力学机制。中国北方黄土是世界上最厚的风成沉积,记录了第四纪间冰期时期的大陆季风降雨信息,黄土中存在大量的碳酸盐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其溶解、迁移对季风降雨极其敏感,但黄土中碳酸盐的研究面临三大难题:精确定量、原生与次生碳酸盐的鉴别和迁移问题。黄土中白云石矿物仅为碎屑成因,其有潜力指示原生碳酸盐的溶解程度与约束碳酸盐迁移深度。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北方主要沙漠/沙地、黄土高原和东北赤峰地区十个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发了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技术精确快速的定量土壤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新方法,同时,联合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气相质谱等手段,调查碳酸盐在中国北方黄土及沙漠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圈定黄土中碳酸盐的主要源区,建立碳酸盐溶解淀积过程与季风降雨的关系,重建了过去2.6 Ma以来间冰期时期东亚夏季风降雨的演变历史,探讨早更新世和中布容事件之后的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变迁及其相应的机制,为未来季风降雨预测提供古气候背景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沙漠/沙地全样中碳酸盐含量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最高为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总碳酸盐和白云石含量分别为16%和2.4%,最低为东北三个沙地,几乎不含碳酸盐和白云石。典型沙漠样品的分粒径(<63、63-154、>154μm)结果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63 μm组分中白云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别4.6%和19.5%,高于黄土高原黄土中白云石(3.2%)和碳酸盐(14.7%)的初始含量,柴达木沙漠则接近于黄土,其他沙漠<63 μm组分中几乎不含或者含有少量的白云石和方解石,论证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黄土高原黄土中碳酸盐的重要源区。另外,通过调查多个黄土剖面中碳酸盐的分布并结合过去的物源工作,发现2.6 Ma以来初始粉尘中碳酸盐通量基本不变。2、黄土高原八个13万年以来的黄土剖面和现代表土中白云石和方解石含量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和冰期高于间冰期时期的特征,这两种矿物分别在年均降雨量(MAP)达到610 mm和690 mm之后消失。基于两种矿物在黄土中的分布及与季风降雨的联系,提出碳酸盐溶解的四阶段模式及对应的降雨量范围:溶解阶段1,白云石和方解石共存,MAP<610 mm,指示很弱的夏季风;溶解阶段2,白云石消失而方解石存在,610<MAP<690 mm,指示弱的夏季风;溶解阶段3,白云石和方解石均消失但没有向下层淋失,年均降水量为690<MAP<725 mm,指示强的夏季风;溶解阶段4,白云石和方解石均消失且向下层淋失,MAP>725 mm,指示特别强的夏季风。3、查明了洛川、灵台和宝鸡三个经典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分布特征,两者大体上在古土壤层(间冰期)低,黄土层(冰期)高。基于碳酸盐溶解四阶段模式,重建了黄土高原地区2.6 Ma以来的间冰期东亚季风降雨历史。结果显示早更新世时期属于溶解阶段2,而中晚更新世时期(1.65-0 Ma)属于溶解阶段2或3或4。也就是暖的早更新世时期,东亚季风降雨较少;之后随着全球变冷,降雨增多。这和过去认为“温度越高季风降雨越多”的认识不一致。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提出更新世间冰期时期东亚季风降雨的变迁受控于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假说。因此,对于未来东亚季风降雨的预测,可能需要更多关注低纬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4、测定了洛川和赵家川剖面古土壤层中处于溶解阶段2样品的酸溶相元素含量和次生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酸溶相的Ca、Mg和Sr元素含量均在早更新世高,中晚更新世低。另外,古土壤层中次生碳酸盐的δ13C主要与土壤呼吸作用强度有关,可用于指示季风降雨的变化。次生碳酸盐δ13C的均值在早更新世为-5.5‰,中晚更新世时期下降到-7‰,大体上呈现负偏的趋势。古土壤层中酸溶相的元素与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特征均显示早更新世季风降雨少,中晚更新世季风降雨多,与基于碳酸盐溶解阶段重建的季风降雨变化一致,支持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影响2.6 Ma以来间冰期时期东亚夏季风降雨变化的假说。5、调查了1Ma以来东北赤峰牛样子沟剖面中碳酸盐和红度的分布,发现两者均呈现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主要反映季风降雨的变化。同时,中布容事件(-430ka)之后,间冰期时期全球温度突然增加,但该剖面的碳酸盐含量和红度指标表明东北地区间冰期夏季风突然减弱。整合中国大陆其他可靠的东亚夏季风记录,发现间冰期时期东北地区和四川西部地区夏季风在中布容事件之后均突然减弱,其他地区则保持不变。进一步分析发现ITCZ的南北移动和跨赤道气流的变化可能与此有关,但其详细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中布容事件之后,全球增温后东亚降雨分布的如此变化,可能意味着在全球变暖下,东北和四川西部地区的降雨可能会减少。
其他文献
自从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制备以来,二维材料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震惊了科研工作者,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新型二维材料的探索和研究作为前沿科学之一,越发吸引众多国家纷纷从战略层面部署发展计划。具有类似石墨烯结构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ransitional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C)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量子物理等特性,在各领域取得了诸多研
功能材料是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材料之一,在国际上,对于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一直都很活跃。它的进步推动着诸如信息、电子、机械、化工、航天和通讯等尖端的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稀土正铁氧体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材料,目前已在信息产业,电子传感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探索和开发功能体系的热点之一。力学谱是研究固体材料中的相
借助水文地质学和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理论研究油气成藏理论是学科交叉的一个热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常规气开采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天然气水合物是高效清洁的新能源,近年来吸引各国的关注。海洋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储库,它只能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甲烷及其气源。甲烷是有机质的分解产物之一,通过热力学计算可以得到甲烷在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
砷既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也是危害非常严重的污染元素。不同赋存形式的砷,毒性不同,通常无机砷的毒性要高于有机砷,As(Ⅲ)的毒性要高于As(V)。矿山开发往往是导致地区性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揭示矿山环境中次生砷矿物的组成及其可溶性对评估砷的环境危害、治理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安徽铜陵铜金矿区和湖南石门雄黄(AsS)-雌黄(As2S3)矿山中砷的赋存形式和主要的次生砷矿物类型,从矿
邹平火山岩盆地位于山东省邹平县南部,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早白垩世侵入岩和火山岩,其中王家庄石英二长岩、碑楼二长斑岩和南洞子二长岩与Cu(-Mo-Au)矿化有关。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盆地内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全岩Sr-Nd-Pb-Hf同位素、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王家庄Cu(-Mo)矿床辉钼矿Re-Os定年、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含矿石英H-O同位素和
我国淡水资源相对匮乏,而地下水资源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工业活动的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下水数值模拟作为一种通用手段,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物迁移预测、地下水修复技术指导方面有广泛应用。自然界的含水层,受形成条件及地质作用影响,多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导致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表现出反常特征,如污染物穿透曲线的拖尾
新生代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和地貌的演化与驱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渭河盆地中沉积了自始新世至全新世完整而连续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这套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变化和其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化信息是研究新生代东亚地区气候和地貌演化的宝贵材料。目前,盆地中11-7Ma的灞河组河湖相沉积物及其上覆的7 Ma以来的红粘土-黄土-古土壤风成沉积物的年代框架已经建立,但11 Ma以来的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城市地—气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过程是研究城市气候效应的关键问题之一。开展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有助于提高模式在城市地区的预报水平。然而由于城市下垫面的极度非均匀性使其研究难度增大,目前在城市地区特别是建筑物鳞次栉比的超大城市区域开展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依然比较少见且富有挑战性。本文利用上海中心城区(建筑高度8-150m)徐家汇(XJH)通量站一整年(2012.12-2013.11)的观测资料,分析了
北极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增温最强的区域。随着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异常增暖和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其气候变率增强、影响增大,越来越成为影响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区域。然而,受到不同的天气事件和环流变化的定义方法、判别标准和分析手段的影响,北极的气候变化对中低纬度的影响及其中的动力过程和机理依旧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从瞬变扰动能量的角度来考察北极海冰对东亚冬季天气的影响及机理。
上世纪90年代末,两个团队通过测量Ia型超新星的光度距离,各自独立地发现我们的宇宙目前正在加速膨胀。后来其他的一些观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尺度结构和重子声波振荡,均为宇宙加速膨胀提供了坚实证据。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清楚宇宙加速膨胀的物理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了解释宇宙加速膨胀,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方案是认为广义相对论仍然可以精确描述宇宙在大尺度上的演化,因此将加速膨胀的原因归结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