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方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涡轮钻法与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法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的效率,创伤和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疗效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拔牙方法并发展牙槽外科微创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建立牙槽外科创伤控制评价预测加权量表,利用此量表评价预测创伤等级并与实际对照,验证其可靠性。为临床发展微创外科理念,针对性地选择创伤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的参照工具。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要求拔除下颌水平低位阻生智齿的患者,选取两侧牙齿阻生类型相似的60名患者(120颗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纳入本研究(男28例,女32例,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3±4.4)岁。采用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名患者。A组左侧先用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实验组)拔除,右侧单独用涡轮钻(对照组)拔除。B组左侧先用涡轮钻(对照组)拔除,右侧则用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实验组)拔除。两组操作顺序相反。每组两次手术操作至少间隔2月。记录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法在拔除过程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二天的局部疼痛VAS得分和肿胀、张口受限程度;统计患者术后麻木、干槽症、关节疼痛和伤口感染等,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最终结果用以评价此种拔牙方法在创伤控制、手术效率及并发症等方面是否具有优势。采用流行病学统计研究方法,收集手术创伤相关因素,通过运算加权系数计算量表。根据量表打分预测术后创伤反应及相关并发症。选取临床50例病例根据量表进行创伤预测评价并与实际对比分析。采用相应创伤控制措施后进行术后不良反应评价。结果:1.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手术中,实验组在手术时间上比对照组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法操作患者自评的恐惧和疼痛感受明显少于使用常规法者(p<0.05)。2.在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手术后,疼痛及局部肿胀症状的延续和缓解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术后,无下唇麻木、关节区疼痛、干槽症、伤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了3例下唇麻木、2例关节区疼痛、1例干槽症、2例伤口感染。其中下唇麻木随访半年后仍未见明显缓减。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肿胀程度、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牙槽外科创伤控制评价预测加权量表建立后经过评价验证,加权合理,预测可信度较高,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牙槽外科操作的目的性,达到对术后创伤反应及并发症的预防控制。结论:1.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的手术中,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法比单独使用涡轮钻能明显提高外科操作效率,因而减少患者术中不适,术后肿胀和疼痛的发生。此外,由于超声骨刀的独特换能原理,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下齿槽神经导致下唇麻木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的手术中,超声骨刀比涡轮钻能更精确的去骨,最大程度的保留健康骨质。3.超声骨刀在临床上水平低位阻生智齿的拔除过程中具有优势,但单独使用效率较低,尤其在分牙方面。而对于切骨操作可以达到最佳效费比。但超声骨刀配合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以发挥各自优点,更好地降低术后并发症达到微创操作的目的。牙槽外科临床发展微创外科概念,应逐步建立可量化的防控标准。尝试初步建立牙槽外科创伤控制评价加权量表。并据此进行预测并分阶段实现控制,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控制,可以更好地达到微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