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牙槽突裂为唇腭裂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唇腭裂的治疗已经由单纯的关闭唇腭裂裂隙发展为序列治疗,包括正畸治疗、矫正修复、牙槽突裂植骨、语音训练及心理治疗等,其中牙槽突裂植骨(alveolarbonegraft,ABG)为序列治疗一个重要环节。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是治疗牙槽突裂的金标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人工材料可以替代自体骨组织。但是,自体骨移植治疗牙槽突裂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骨移植手术后成功率不高,此外,手术后存在一定的骨吸收一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口腔生物材料的发展迅速,一些引导成骨的生物膜和骨替代材料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中生物引导膜(biologicalguidemembrane,Bio-Gide)、无机牛骨骨粉(anorganicbovinebone,Bio-Oss)在口腔临床尤其口腔种植中应用广泛,取得一定临床效果。然而,Bio-Gide、Bio-Oss应用于牙槽突裂的临床报道较少,并且也缺少系统的临床研究。因此,本实验拟研究Bio-Gide、Bio-Oss联合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修复牙槽突裂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建立:通过收集山大二院2010年至2014年,年龄在9-22岁的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16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6名患者,B组56名患者,分别采用Bio-Gide、Bio-Oss联合髂松质骨移植修复方法以及Bio-Gide联合自体髂松质骨移植修复方法,作为实验组;C组55名患者,采用单纯髂松质骨移植修复方法,作为对照组。 2.骨形成情况:在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及锥型束CT(conebeamCT,CBCT),采用改良Bergland牙槽突裂植骨分级标准结果评价患者骨形成高度情况,同时利用CBCT从植骨区域成骨的厚度分析牙槽骨植骨的效果。 结果:1.术后一周发现A组3名患者、B组5名患者及C组6名患者术后髂骨区创口淤血肿胀,但无明显感染现象,术后2周肿胀减轻,术后半年未见明显感染及功能异常。A组8名患者、B组7名患者和C组10名患者口内牙龈感染红肿患者,其中A组4名患者、B组2名患者及C组2名患者口内红肿现象经过加强口腔护理后恢复,余感染患者见植入骨颗粒脱出,刮除感染植入骨并修剪牙龈转移组织瓣缝合后,创口愈合良好。 2.术后6个月对植骨成功患者拍摄曲面断层片及CBCT,显示3组患者植骨区域植入骨存在一定骨吸收,Bio-Gide、Bio-Oss联合髂松质骨移植术后6个月骨吸收最少,术后6个月植入骨与周围骨组织部分或者完全融合,新生骨组织与原有骨组织曲面断层片肉眼显示骨密度无明显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表明Bio-Gide、Bio-Oss联合髂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明显优于余两种方法(P<0.05,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采用Bio-Gide、Bio-Oss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方法明显优于其余两种方法。牙槽骨裂植骨修复后存在一定骨吸收,单纯髂松质骨移植骨骨吸收最多,垂直向高度较低,并且唇腭向骨质厚度较薄;Bio-Gide、Bio-Oss联合髂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骨吸收最少,垂直向高度较高,并且唇腭向骨质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