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关于中国抗疫的话语建构框架研究 ——以《法兰克福汇报》等五大主流媒体为例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并迅速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在此次抗击疫情中的最初表现、具体抗疫措施和国际上的对外援助也引发了国际社会褒贬不一的声音。在此背景下,作为至今和中国建交49年的德国,也随着疫情的发展对中国抗疫的报道呈现增多的趋势。德国对于此次中国抗疫的话语图景是如何通过媒介框架建构的,以及背后的原因,是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德国五大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德语: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明镜在线》德语:Spiegel Online)、《时代》周报(德语:Die Zeit)、《图片报》(德语:Das Bild)、《德国之声》(德语:Deutsche Welle)为研究样本,用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结构理论做统领,具体研究核心分为以下三方面:在高层次结构上,分析德媒涉华抗疫的注意周期、数量、报道体裁、主题、倾向性;中层次结构主要从主要事件、背景、影响、评估等6个结构环节进行统计分析;低层次结构的分析,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从微观话语去解构信源引用和词汇、语篇、情态的选择机制。通过量化统计与质化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德国涉华抗疫报道主要呈现出三个主要的媒介报道框架:“政治偏向”媒介框架、“侵略外交”话语框架、“经济结果”媒介叙事。高层次结构主要是通过主题、视角、切入点等基本要素的选择来进行宏观框架搭建,中层次结构的框架图式结构主要为“主要事件+影响+评估”“主要事件+影响”“主要事件+归因+背景”等;低层次结构主要通过选择西方权威清晰信源、带有偏见色彩或明确目的性的词汇选择、运用及物性系统和不同语气强烈程度的情态来使语句表达服务于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而形成这三类主要报道框架的原因,是欧洲中心主义的铸模、中德关系和利益导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