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Zea mays L.)耐寒性研究

来源 :莱阳农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555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重要的作物,种植范围广泛,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遭受冷害。低温是我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开展对玉米耐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从生理、蛋白及遗传三方面,对玉米耐寒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为研究玉米苗期生理生化反应特性的变化,以胚芽期和三叶期的玉米自交系齐319为材料,进行0℃、2℃、4℃、6℃温度下的冷处理,测定POD、CAT、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MDA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诱导POD、CAT、SOD活性及MDA含量、蛋白质含量增加;不同生理苗龄的玉米幼苗对低温感受有差异,0℃、2℃冷激下胚芽期幼苗表现出比三叶期更高的抗寒性,较高的冷处理温度(4℃、6℃)下三叶期幼苗的抗寒能力更强;4℃低温可以作为冷驯化的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胚芽期与三叶期幼苗均能获得较高的抗寒性;无论是胚芽期还是三叶期,温度越低幼苗遭受的冷害越大。 2.冷激蛋白的诱导在不同苗龄表现不一致,胚芽期玉米幼苗在各冷激温度条件下都有部分蛋白质带表达增强,但没有发现新的蛋白质。两条主要增强带分子量在40KD和26KD左右。三叶期幼苗经冷激处理后,叶片中出现分子量在80KD、45KD左右的两条新蛋白带。温度越低出现的新蛋白较少,随着温度的升高新蛋白出现的时间越迟。不同抗寒性的玉米品种冷激蛋白的诱导有差异,抗寒性越强,出现的冷激蛋白的种类越多。 3.双向电泳技术对冷激处理后大黄4079×200527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进行研究,共发现5种新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3KD、17KD、20KD、29KD、60KD左右,还有8种含量明显增加的蛋白点,这些蛋白均为酸性蛋白。 4.5个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MDA、POD、ABA)的平均中亲优势除ABA、可溶性糖外均表现为正向优势。杂种F1与亲本的相应性状的中亲值关系比较密切,亲代与子代间显著的相关性,可利用双亲平均值预测F1表现。玉米抗寒性受细胞质影响较小,主要是核遗传。POD活性、脯氨酸、ABA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可溶性蛋白质及MDA含量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受加性与非加性的共同作用。POD、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ABA、脯氨酸的广义遗传力远远大于狭义遗传力。 5.在抗寒性构成因素组与产量构成因素组的典型相关关系中,主要起作用的是ABA、MDA、行数、行粒数;抗寒性状构成因素组与植株性状构成因素组的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起作用的是ABA含量、株高;植株性状构成因素组与产量构成因素组的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起作用的是雌穗数、单株产量。
其他文献
嘧啶核苷酸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不仅是DNA、RNA合成的前体,也作为生理生化过程的调节物质参与生物体内多聚糖、糖蛋白和磷脂等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因此,嘧啶核苷酸的代谢及其在细胞间的储备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尿嘧啶单核苷酸(UMP)是生物体内合成的第一个嘧啶核苷酸,UMP的合成包括“从头合成”(De novo bios
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具有高效、省工、节水和易于机械化等特点,是当前生产技术转型期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的优选技术之一。然而,旱直播水稻在播种时面临干旱胁迫等问题,导致成苗率低和出苗不整齐,这严重制约了旱直播水稻大面积推广。许多研究表明,种子引发处理是提高种子活力、出苗及幼苗生长整齐度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引发剂如亚精胺、聚乙二醇-6000、硝酸钾对干旱胁迫下旱直播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影响的
试验于2011~2012和2012~2013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大田进行,供试材料为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