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开启了国际金融市场浮动汇率制度和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的历程,导致各国汇率波动程度加剧。21世纪以来,全球各国间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国内外环境均要求中国加速实现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愈加增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7月到2015年7月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85.23上升到134.22,累计增长幅度达到57.5%。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逐步放宽,汇率调整愈加富有弹性,人民币汇率变动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瞩目。本文梳理了关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文献,发现由于实证技术和行业划分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于汇率变动与一国或多边国家间进出口贸易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均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基于上述因素,选取合适样本并采用稳健的实证技术,进一步对我国分行业进出口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设立了适用于行业分类层面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对1992至2014年期间的相关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使用总进出口数据与1位商品编码分类的行业进出口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测算,对比分析结果从而检验使用整体数据是否出现加总偏误现象,继而使用根据SITC 2位商品编码分类的65个行业的进出口数据,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值变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程度以及实际收入水平与不同行业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通过分析得知:相较于10类行业数据,使用总进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出现了加总偏误的现象,分类行业进出口需求模型估计得到的显著的贸易弹性在使用加总数据后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验证了使用分类数据测算的必要性。从长期看,我国整体进出口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并不显著,本币升值对于进口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短期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非对称的,且滞后性显著,但长期来看不会扰乱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国内外实际收入也是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结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的现实环境,充分认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新常态的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