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国,一种根于“进化论”观念、以“历史的眼光”得来的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以及一种“疑古”的取向被用来解释中国历史。然而,在这样滚滚洪潮之下,却有着像柳诒徵这样固守着传统文化、传统史学的学者,在他的心中究竟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史学的功用和文化的兴替呢?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剖析柳诒徵的论著,较全面的分析柳诒徵的历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学者进行比较。中西文化并存的时代,赋予了柳诒徵新旧杂揉、中西并蓄的思想特征。柳诒徵从小沐浴在温婉中正的文化气氛中,使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满怀着深情,也铸就了他的人生观和学术道路。其时,“物竞天择”的进化史观风靡全国,柳诒徵通过对《易》的阐释,以及他对因果关系的独特理解,对进化史观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易教”演化观。柳诒徵的思想与同时代的梁启超、章太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运用不同的资源对进化史观和因果关系等现代性的基本观念进行了反省。柳诒徵反对胡适等人主张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体现了信古与疑古的根本分歧,柳诒徵之所以信古,是希望历史学家能在不断追溯原典的同时体悟到历代相传的史德,掌握“史义”与“史之变义”之间的尺度,保持对当代政治的批判性。就中西文化而言,柳诒徵提出发扬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批判西方文明的功利主义,揭露人们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冲击下,忽略自身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而导致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他积极倡导价值追求、道德修养。希望在孔子之道中提取为人之道与今天融会贯通,再度创立一纯正健全的人生观。他申明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着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希望通过它对抗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柳诒徵的文化保守主义,虽然对“五四”激进主义思潮有补偏救弊之效,但在当时却很快被淹没在各种“新潮”之中。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则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人生、学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