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规模与强度双控政策的地区增长效应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四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8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0万亿元,年均增长速率15.4%,同时,我国能源消费量上升势头明显,能源消费总量从1980年的6.03亿tee增加到2015年的42.99亿tee,年平均增长速率为5.77%。从2000年至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一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4%,经济总量也仅仅增长一倍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本是“一番保一番”。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需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化石能源耗竭、环境恶化、能源安全问题等一系列丞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如在“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能耗的目标值为20%,而实际仅累计降低了19.1%,并没有达标预期的目标。这是由于能源强度的降低既取决于能源消费总量还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降低单位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合理控制,抑制高能耗产业的过快增长,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由此,形成了能源双控政策,强制性的抑制能源消费的绝对增长,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既有相关经典文献和现实经济情况,构建能源规模与强度双控政策的地区增长效应的分析框架,研究政策所产生的不同增长效应,实现了由宏观到微观的扩展,对不同维度的政策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探讨,为未来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一步从行业、地区和企业三个维度展开对能源双控政策不同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能源双控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处于高能耗行业的利用效率影响更大。此外,总量控制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还会因行业所处地区特征以及行业规模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影响程度存在差别。能源双控政策对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的影响大不相同,能源双控政策显著促进了三个不同地区行业能源效率,但其促进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最为显著,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最低。总之,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源双控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有显著的影响。(2)从要素替代弹性来看,资本价格的上涨引起的能源需求降低是有限的,能源价格的上涨推动了资本需求上升,但能源与资本之间呈非对称替代关系,由此可知,能源双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推动能源与资本之间的替代。进一步发现,能源双控政策和替代弹性对地区经济增长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伴随着能源双控政策的规制程度不断加深,替代弹性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减弱。由于资源禀赋等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不同能源对地区增长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各类能源的价格改革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无论是能源双控政策对地区增长还是能源双控政策通过要素替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均不显著,而就中部地区而言,能源双控政策下要素替代的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而能源双控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最后,东部地区的回归结果与中部地区正好相反,能源双控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要素替代特别是能源-资本替代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东部地区能源双控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调节市场中要素的配置以达到经济增长的预期效果。(3)能源双控政策促进市场竞争,产生优胜劣汰的效应,能够决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并且能源双控政策确实可以显著提升企业TFP。能源双控政策对企业动态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能源双控政策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TFP,而西部地区的能源双控政策却显著阻碍了企业TFP的提升。以上的分析仅限于微观维度上能源双控政策的影响,无法反映能源双控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实际贡献。因而,在一个较成熟的宏观经济效率动态分解框架下,以剖析企业动态中的市场份额和生产效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区域增长效应分解到企业动态的各个方面的实际贡献,得出能源双控政策吸引了高生产率企业的进入,促进了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提高了在位企业的整体生产率,且使得高生产率企业的市场份额更大,因此,能源双控政策会通过企业的进入、退出、企业自身的成长和资源再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其他文献
学位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即成为我国重要的治国理政方略。究其本质,它从属于共同体思想,是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而为了从哲学上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高目标,也即其价值旨趣,必须分析其产生的理论渊源,追溯到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并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从而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趣是"实现人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也因此而发生巨大改变。以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为例,其大量运用了大数据技术,有效应对工程项目建设中造价信息数据规模庞大、数据应用动态性、多元异构性表现较强等特点,分析提出工程造价数据采集与应用流程。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然后结合大数据时代技术背景探讨了工程造价领域采用大数据采集技术的必要价值,最后就工程造价数据采集与应用在某S工程项
学位
农田长期受到农药化肥施用、污灌、工矿排放等人类活动影响,造成土壤重金属的加速累积及潜在风险,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及空间预测研究是保障土壤生态安全、作物及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研究存在依赖修正系数、加权平均效应、忽略成因、风险同源性、线性关系依赖等问题,其空间预测研究尚未解决多源辅助变量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二阶平稳关系敏感波动、线性-非线性驱动下的空间异质性复杂多变等问题。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但是,农地细碎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通过流转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要实现农地有效、顺畅流转的前提是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2013年,中国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简称“确权”)。然而,确权后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今天,IP概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IP元素和文化产业经济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未来逐渐形成"IP+"产业的新模式。因此,该文围绕IP的认识孕育及推广传播两个方面分析研究文化IP与产业经济结合的要素,使文创产品开发在保留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更具有商业价值。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及风险社会的到来,一些新型的风险、新型的违法犯罪不断呈现,以结果为本位的传统刑法在面对风险社会中不断产生的风险显得难以有效应对。以预防法益侵害危险,防范化解和控制风险实现社会控制为目的,以犯罪化、安全价值优位、法益保护前置、刑法干预早期化、刑罚积极预防等为特征的预防性刑事立法因应而生。然而,预防性刑事立法的出现,引发了学者的不同看法,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担忧,有的折中。本
苗族文化是一个有着独特的载体、历程和印记的体系。由于苗族长期没有文字存在,苗族古歌成为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口头传统,承载着苗族人建构自身文化系统与地方性知识的重任。苗族古歌包含着信仰崇拜、万物起源、日月形成、族源迁徙、人神衍生、英雄创业、天文历法、生活征战、人伦风俗等丰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构筑起苗族神秘、丰实而独特的文化时空。本论文基于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部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必须解决好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分配不均;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一国之内的劳动与资本之间以及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平等。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仍有坚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而经济全球化也的确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前收益分配不均的、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资本利益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