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研究

来源 :贵州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几乎所有的大国均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而且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地理邻近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合作区域不断拓展,各国都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成为大国间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2013年11月21日,中欧双方达成《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开始启动,并且开始逐步研究中欧自贸区可行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和欧盟应该考虑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文章以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研究为主线,以自由贸易区理论、关税同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分析了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问题,从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发展现状、贸易结构、投资领域等论证中欧自贸区建设的现实基础。再次分析了中欧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而运用引力模型模拟了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推进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对策。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中国欧盟具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通过对比分析,运用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ESI)来测算中国和韩国以及印度在出口到欧盟产品的相似度指数,测算显示,中国与印韩两国在欧盟市场上ESI较高,中国与印韩两国存在很大的竞争性。实证检验,欧盟韩国之间的贸易额每增加1%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就下降0.79%。对中国来说,推进中国与欧盟自贸区建设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运用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来分析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可行性,中国和欧盟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具有互补性,为进一步增强贸易活动奠定基础。中欧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的是S0、S5以及S7这三类产品。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大于1,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结合度较高。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上,欧盟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中国,但从总体上来说欧盟的进口依存度要高于出口依存度,中欧建立自贸区具有可行性。关税的减少能够应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通过构造引力模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则中国与该国或该地区的贸易额将增加0.76%。最后通过实证方程检验,中欧建立自贸区的双边贸易额要大于没有建立自贸区的双边贸易额。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价值链拆分重组的日益加强,“服务外包”作为整合价值链的重要枢纽,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山西省作为重要的内陆省份,毗邻
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美经贸关系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3年3月,习主席带着15位知名企业家与美国企业家进行了交流,这次交流涉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开始转移,成就了服务外包产业,服务外包产业是承接国外有关企业非核心业务并进行管理经营的现代服务业,能够以较低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的“工业型经济”逐步向“服务型经济”转移,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日渐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有的放矢地宣产品信息既是一种价值主张,也是提升顾客满意度和企业营销绩效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国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
随着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园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诞生,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园区内,除了金融和投资贸易的改革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也呈
全球价值链是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反映了当前国际贸易与分工的新趋势。供消费者消费的最终服务及产品并不是由一国单独生产,而是通过全球价值链变成了“世界创造与制造”。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西方工业国家产业资本大量投向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头羊的中国,经济更是保持了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
直销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营销模式,它作为一种合法的产品分销模式已存在了几十年。直销在我国的发展是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的。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中国政府在颁布的《直销管
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开始,湖北商业的发展成绩卓著,在全国的地位日渐重要,其发展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商贸地理格局的变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湖北商业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