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几乎所有的大国均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而且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地理邻近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合作区域不断拓展,各国都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成为大国间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2013年11月21日,中欧双方达成《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开始启动,并且开始逐步研究中欧自贸区可行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和欧盟应该考虑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文章以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研究为主线,以自由贸易区理论、关税同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分析了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问题,从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发展现状、贸易结构、投资领域等论证中欧自贸区建设的现实基础。再次分析了中欧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而运用引力模型模拟了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推进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对策。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中国欧盟具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通过对比分析,运用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ESI)来测算中国和韩国以及印度在出口到欧盟产品的相似度指数,测算显示,中国与印韩两国在欧盟市场上ESI较高,中国与印韩两国存在很大的竞争性。实证检验,欧盟韩国之间的贸易额每增加1%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就下降0.79%。对中国来说,推进中国与欧盟自贸区建设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运用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来分析中欧自贸区建设的可行性,中国和欧盟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具有互补性,为进一步增强贸易活动奠定基础。中欧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的是S0、S5以及S7这三类产品。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大于1,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结合度较高。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上,欧盟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中国,但从总体上来说欧盟的进口依存度要高于出口依存度,中欧建立自贸区具有可行性。关税的减少能够应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通过构造引力模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则中国与该国或该地区的贸易额将增加0.76%。最后通过实证方程检验,中欧建立自贸区的双边贸易额要大于没有建立自贸区的双边贸易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