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表现形式,我认为仅仅采取单方面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使这些濒临失传的珍贵艺术财富发扬光大,走出博物馆,真正重新回到民间,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让它可以坦然面对现代的市场竞争,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的塑造与提升,使惠山泥人不仅成为现代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要成为一座沟通中外民间文化的桥梁,从而使无锡的城市文化形象得到提升。惠山泥人形象源远流长,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漫长时间,这种形象早已成为世人识别泥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但是我们是否就这样一成不变的走下去呢?看到泥人艺人青黄不接、技艺几经流失的现状,再联系泥人产品销路不畅、艺人收入微薄的窘境,不由人不感叹“世易时移,变法宜亦”,借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这句古话,我们如何让泥人形象变得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更加的时尚一些,以适应更多人的审美口味,从而使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获得新生就成为紧迫的需要研究的课题。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如同始终被人争论的美国印第安文明,当被迫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得到生存与延续时,我们不禁要疑问,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结合是否会降低民间手工艺产品作为艺术形式本身所蕴含的感染力?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产业化经济方式时,是否会类同于在一般风景旅游区被廉价售卖的所谓旅游纪念品?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文化物质形式进入了商品渠道。文化物质形式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要素,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的审美心理。